中新网11月2日电 解放军报今日报道说,10月16日清晨,“神舟”五号飞船返回舱安全降落。看到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走出返回舱,守候在电视机旁的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欢呼起来。为了返回舱安全降落,他们和友邻单位的科研人员,先后在万米高空进行了数十架次的空投试验,携手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要确保飞船安全降落,首先必须进行模拟飞船从高空降落试验。国外进行载人飞船返回舱空投试验时,采用的是外挂式空投。经过航天专家论证,决定将返回舱吊入大型运输机的机舱,在数千米到1万米以上高度,由空投员将返回舱投出。对于在万米高空飞行的飞机来说,打开飞机后舱门,空投员面临着急性高空缺氧、高空腹胀等一系列危险,如无防护措施,人员在1分钟左右就会失去意识,危及生命。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的肖华军提出了全套高空防护方案,得到了专家的肯定。
给空投员供氧,最简单的方案是利用机上供氧系统。由于运输机上的氧气瓶体积大,空投员无法携带,如果延长氧管,氧气压力损耗太大,空投员的操作灵活性也会大打折扣。该研究所成功攻克了机载制氧理论与技术难关,提出了一套适合高空作业、携带方便的供氧系统,满足高空空投期间的供氧需要。
空投员有氧吸还远远不够,在1万米以上高空作业时,人体血液中溶解的氮气会因过饱和而溢出,在血液中形成气泡,使空投员面临高空减压病的威胁。解决的唯一办法就是在飞机上升到一定高度前,将血液中的氮气排出。研究员郑晓惠把自己关在实验室,验证在飞行前数十分钟使用肺吸式供氧设施进行吸氧排氮的方法。飞机在万米以上高空空投,工作时间一般不超过20分钟,但他每次在低压舱里的实验时间都超过空投时间一倍。
与此同时,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还将飞行员野外救生使用的电台、光烟信号管、救生口哨等数十种物品经过测验或改造后,确定为航天员的个人救生物品。(叶佳波、王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