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外报:金秋时节大国互动忙 新轮关系调整渐到位

2003年10月30日 10:53

  中新网10月30日电 新加坡《联合早报》今天发表分析文章说,对于世界上一些大国来说,今年的秋天可谓是一个大国互动的黄金季节。至少从9月中旬第58届联合国大会开幕算起,大国之间,尤其是大国首脑间的互动频率骤然提高。

  9月下旬,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会晤举行,普京造访了美国。10月初,东盟第九次峰会、东盟10+1、10+3、中日韩领导人会晤以及东盟与印度首届首脑会晤轮番登场。紧接着,亚太经合峰会召开,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时出访亚太三国,美国总统布什也闪电式造访了亚太六国。而在此前后,欧盟各国首脑则在不到两周内两次聚首,共商大欧洲发展大计。

  文章认为,大国互动增强的事实意味着,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大国关系的新一轮调整已逐步到位,新的国际格局和国际架构新特征正进一步显现。当然,在新一轮的大国互动中,美国依然是核心因素。

  鉴于美国目前的实力和国际地位,世界各大国和地区性大国对美国大致形成了两种态度:制美与靠美。固然,国际舆论中,强烈反美者有之,盲目崇美者也不少,但落实到外交政策上,真正走极端的并不多。除了被美国点了名的几个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对美政策是在制美和靠美之间徘徊和游移。

  所谓的制美,就是在看到反美无济于事后作出的现实选择。今天的大国关系格局在实力层面上有点类似于中国的战国时代,虽然有七雄,但秦国独大,今天则是美国独大。其他大国单独对抗美国毫无胜算,即使联合起来去反美也不符合全球化时代的潮流。但美国太狂妄,颐指气使,所以现实的道路是制衡美国,是其他大国利用双边关系在结构上制约、牵制美国,而联合国等多边合作组织就是着力点。

  所谓的靠美,则是一些大国,特别是一些地区大国企望搭乘美国的反恐列车获取自己的利益。这些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战略利益。布什10月份到访的六个国家,大抵是把靠美作为外交政策主轴的。

  大国间的互动还着眼于更多的经济利益和战略合作空间。在全球多边贸易谈判举步维艰,短期内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的时刻,区域经济合作与双边自贸区的发展成为许多国家的必然选择。而这个金秋的许多大国间互动就是定位于此的。

  在东盟峰会期间,中国正式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成为加入该条约的第一个非东南亚大国,并成为东盟的第一个战略伙伴。这其中,发展经贸关系和稳定周边格局应是中国的两个着眼点。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总理第二次会晤期间签署的多边经贸合作纲要,以及亚太经合峰会发表的《领导人宣言》中,也都凸显出了浓重的经济内涵。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和欧盟10月13日同时发表了对对方的政策文件。这应该不是巧合,充分映衬出中欧关系的日益成熟与稳健。迄今,欧盟已经发表了五份对华政策文件,足见对欧中关系的重视。而在笔者的记忆中,中国政府公开发表双边政策文件,即使不是首次,也是鲜见的。

  目前,欧盟已把对欧中关系的定位从1995年的“长期合作关系”、1998年的“全面伙伴关系”提升到“战略伙伴关系”。这其中,经济因素发挥了核心作用。但除此之外,既然是战略关系,就应该具有战略意义,即至少是欧盟在从全球权力架构和国际关系架构这个战略层面来看待中国,看待对华关系。

  反观中国,近几年中国领导人和欧洲大国领导人在重大国际问题上共识越来越多,默契的合作也不少。中国着力发展中欧关系,除了经济意涵之外,同样有战略意涵。这个战略意涵,说到底就是牵制美国。在这一点上,中国与欧盟的心里应该是共通的。

  最近一段时期大国的频繁互动,对未来国际格局和全球或地区局势的影响是全方位和多层面的。一些地区热点问题在大国的频繁互动中酝酿着微妙的变化。朝核问题的嬗变应该是最显而易见的。美国态度的转变不能不说有权衡各大国立场、利益的背景,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国的积极努力,事实上正在促使朝核问题朝着和平解决的方向演变。

  伊拉克战后的局势依然扑朔迷离,但相关大国的态度已经是很清晰了。在这个问题上,有真心帮助伊拉克的,有真心帮助美国的,也有希望把美国困在伊拉克的。

  一些地区的地缘环境同样也在大国的频繁互动中酝酿着微妙的变化,其中尤以中国周边地区的地缘环境为标志。客观讲,几十年较量下来,中美关系虽然目前处于比较好的一段时期,但互信是脆弱的。中国人没有理由不认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有针对中国的一面,美国人虽然对此矢口否认,但心底里在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时,绝不会忽略对中国崛起的遏制。

  一言以蔽之,美国扛着反恐的大旗要在中国周边布雷,而中国也在想办法巩固周边,并在美国的战略链条中打进楔子。布什在亚太六国的匆匆之行,胡锦涛在亚太三国展开国事访问,其中除了巧合,应该还有深刻的地缘背景。而澳洲给胡锦涛的高礼遇和超热情,也反映出澳洲正试图在大平洋两岸之间寻求一种“平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