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金鸡奖:寒酸的“盛宴”

2003年10月27日 15:06

  近几年,振兴国产电影的呼声越来越高,金鸡奖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期待,其颁奖礼的规模越来越大,档次越来越高,但电影节、电影评奖的“主菜”——电影作品,依旧是平淡而乏味,如此“寒酸的盛宴”,往往让人“乘兴而去扫兴而归”。

  盘点本届金鸡奖的众热门参评影片,同样有这样的感觉。2002年前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中国电影体制改革的启动,国产电影创作出现了近几年少有的热闹景象,包括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乃至新生代的众多知名导演都先后投入新片的创作,带来了一个国产片创作的小高潮。本届金鸡奖就是这次创作高潮成果的一个比较集中的展示。但是,结果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乐观。

  首先,从艺术水平来说,即使是我们认为水平较高的影片如《惊涛骇浪》、《邓小平》、《暖》等,其实也是“矮子里面拔将军”的无奈选择。就算不与国外高水平电影相比,放在国产电影近十多年的历史中,它们也远算不上是上乘之作,更不用说与当年的《霸王别姬》、《活着》等大手笔相比。张艺谋的《英雄》也远不及他当年的《红高粱》,其商业上的成功丝毫不能掩饰艺术上的苍白,以致不少评论家认为《英雄》是张艺谋最失败的一部电影。虽然电影工业化、科技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但艺术始终是电影的“生命线”。没有艺术水平的提高就不可能有强大的、持续的市场竞争力,国产电影的振兴也就是空谈。

  其次,市场竞争力不升反降。“入世”的成功迫使中国电影管理者和电影人认识到走向市场的迫切性,新世纪以来,“票房竞争力是电影最大的政治”逐步成为国内电影界的共识。可以说,参与本届金鸡奖评选的绝大多数影片都是在这种观念下诞生的。但是,从获得本届金鸡奖提名的这批国产片身上,丝毫没有看到国产片赢得市场的希望。除了中外合拍片《英雄》在票房上“放了一颗卫星”外,其他几乎都是票房成绩欠佳。本年度票房业绩最好的国产影片《邓小平》,票房收入不过1500万元,其中制片方获得的回报不超过500万元。而该片的投资达到近3000万元,也就是说,该片在市场上收回的成本不到投资的16%。而同样是大制作的《惊涛骇浪》,被誉为“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影片,其票房收入更少得可怜,还不够投资的零头。至于《台湾往事》、《偌玛的十七岁》、《暖》、《警察有约》等“优秀电影”,普通观众根本没听说过。

  经过逐步改革,中国电影的创作环境与流通渠道均得到大大改善。投资渠道打通了,审查标准降低了,发行环节理顺了,为什么艺术水平依旧在下滑,市场空间继续在萎缩?国家广电总局剧本创作中心日前宣布高薪征集剧本,或许就抓住了一个症结。多年来,电影人不断在埋怨客观条件恶劣,却往往忽视了自身的原因。剧本作为电影创作的“根本”,却被电影界所普遍忽视。一部电影的一大笔甚至是绝大部分投入,往往被塞进了某些明星大腕的口袋,真正用于影片拍摄制作的费用本来就不多了,剩给“夯基人”编剧等的报酬就更是少得可怜。根基不稳,水平何以提高?发展电影,要从提高创作水平着手,而提高创作水平,就要从剧本开始。

  而对于市场问题,多数电影人“嘴上说着市场,眼里盯着市长”,或缺乏勇气,或转变不过观念。其中要害的问题是,很多人仍将市场和艺术割裂开来:将高雅视为艺术,将通俗视为市场。为了寻求艺术成就,不惜牺牲影片的观赏性;为了迎合市场,又不惜放弃应有的艺术水准。这些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导致国产片创作水平的下滑和市场空间的萎缩。如此种种,在本届金鸡奖的提名影片中就可见一斑。无论是电影人或观众在为它们拍手叫好的时候,也当“鸡蛋里面挑骨头”,以促进国产电影创作的全面良性的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方正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