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22日电 连日来媒体广泛转载一条消息:河南二里头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夏朝都城几近确认,像殷墟一样震惊全世界”!《解放日报》今天发表追踪文章说,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认为此种说法是“添油加醋写新闻,随心所欲起标题。”
记者飞抵河南赶至遗址时,迎出的中国社科院二里头考古队队长许宏告知,已有全国十余家媒体竞相来电,中央电视台、三联生活周刊等多位“特派”正在途中。
夏?!泱泱中华文明史第一悬案:“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千古传诵、妇孺皆知。可是,中国第一个“家天下”的夏王朝,至今没被史物证实。夏,一直只是个传说。现在事情热闹了,那边《夏商周断代工程》刚刚判定有夏,这边又惊曝发现了“夏都”。
———当真有夏?
对话夕阳,漫步遗墟,记者“追问”许队长。
谁说是夏都?
劈头第一句,许队长就把记者弄懵了:“谁说二里头是夏都几近确认?”
问:媒体报道不正采访你吗?
答:添油加醋写新闻,随心所欲起标题。
问:我是门外汉,除了眼前这一大片刚播种的麦田,啥也看不懂。中国社科院在这里挖了40多年,到底挖出了什么?
答:挖出了“中华第一都”。就在这片麦田下,我们探明了3座大型宫殿基址,面积之大、规模之宏、等级之高,公认是我国已知最早都城遗址。
问:为什么二里头老是被人与“夏”并提?
答:因为如果有夏,这里最可能是夏都。理由有三———首先,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夏商分界的公元前1600年左右;其次,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后世文献所说“伊洛竭而夏亡”的伊河、洛河之间;再有,二里头出土最多的一种陶器,形状酷似公鸡昂首,《礼记》载,夏朝专有容器“鸡夷”。所以给人印象,这里与“夏”脱不了干系。其实还只是假设。
司马迁之谜
这就怪了,直到现在,还是没有一件考古实物能证明“夏”的存在,后世的所谓文献有什么意义呢?许队长兀地站定。
问:郭沫若说中国“信史”自商始,范文澜《中国通史》也将“夏”归传说。现在我们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动用200多位顶尖科学家,5年攻关后公布成果,将夏朝年限、历代王号一一列出。凭什么?
答:在我看来,这依然只是假定,迄今依然无任何考古发现能铁证夏。不过,“先假定存在”也是考古科研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上世纪初,王国维正是先假定“商朝”的存在,突破收购甲骨的古董商人惟利是图的重重阻挠,才发掘出殷墟大量甲骨文,破译后发现司马迁《史记·殷本纪》里写的商朝历代王名,几乎全能在甲骨文中找到,一举使中国“信史”上推至“商”。
问:证明商无疑正确,但连商朝的甲骨文里也没有提到“夏”呀?
答:是的,只有发现夏朝的相关文字才能证明有“夏”。现在一个字都没发现。
问:那个时候已经有文字了吗?
答:我可以肯定地说,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二里头这里是有文字的。因为比它更早的山东丁公遗址的陶器上,就已经有被公认的文字了,尽管还没有破译。
问:二里头挖了40多年,怎么没挖出一个夏“字”来?
答:我不担心没文字,担心的是当时写文字的载体。几千年过去了,都烂光了怎么办?青铜器上铸字那要到西周才大量出现。夏朝有无的破译肯定得靠文字。那时已经有文字了,我们还没发现,但希望就在此。
问:汉朝的司马迁凭什么写《史记·夏本纪》,他看到了夏朝“字”?如果看到为何不写明出处?如果也没看到,凭何说“夏”?搞得后来都跟着说“夏”。
答:这是一个千古谜。司马迁们的所谓“夏”,他们究竟看到过什么,确实不清楚。
问:搞研究不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但现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似乎把假定公布为成果了。坦白说,有夏无夏,是否就因为与中华文明史的长短相关?
答:不排除有学者骨子里存在民族情感。我觉得,这个“工程”的总体思路值得商榷。谁不希望中华文明更为绵延悠久?但夏既不定,何来断代?媒体也不能捕风捉影,有没有“夏”都还是谜,怎么就说发现“夏都”了?刚刚还有位美国同行打来越洋电话“恭喜”,叫我好不尴尬。但无论夏有没有,探索是没有止境的,做总比不做好。
比秦陵更重要
简直是“天下奇观”———许队长手一挥告诉记者,眼前麦田下这片遗址,半年给农民耕种,半年掘开来搞考古,唯一的保护是规定犁田不准深过30厘米。记者正目瞪口呆,突然许队长手机响,村民报告挖出个陶器。许队长问明后苦笑说:“也就是个挖破了的普通陶品,真要是青铜器那就难说了。”
问:这里真的重要吗?
答:二里头遗址太重要了,比秦陵、比兵马俑重要得多!因为秦王朝的存在没有疑义,“夏”却还是个中华千古谜,一旦突破,这是要开中国文明先河的啊。
问:那为什么不像半坡、仰韶遗址那样封闭保护?
答:心有余而力不足呀。半坡遗址的面积是5万平方米,二里头遗址300万平方米,考古队的经费实在是杯水车薪。再说,遗址内的7个村子上万人,就指着这块地吃饭,要搬就得投巨资,我想大概要一千万吧。文化遗址的保护,国家规定属地化管理,但没有像兵马俑那样的旅游价值,谁肯掏这笔钱?
问:当初是怎么发现二里头遗址的?
答:不容易。我国绝大多数重要遗址的发现,都是农民掘地时瞎猫撞上死老鼠,二里头却是大海捞针捞出来的。1958年古史学家徐旭生就凭“伊洛竭而夏亡”这一句话,徒步在数千平方公里的伊洛平原苦苦寻觅。这天途经二里头,农民见他老在地上看来看去,便问是否掉了东西。徐旭生乐呵呵说掉了一座城。没想农民一听也乐了,赶忙领到村东正挖的水塘边。徐旭生一看,幸福呵,塘壁上布满陶器碎片,用手一摸,哗啦哗啦往下掉!
问:一晃半世纪啦,二里头的考古发掘还要走多远?
答:我是第3代了,可二里头的发掘还不到整个遗址的百分之五,核心区的宫殿群也才刚刚露出“冰山一角”,你说啥时会到头?
问:夏王朝还只是个谜,考古队几十年偏居荒村野郊,麦田守望,也许面对的是无解之谜。
答:起码我们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古都城,要是还证明了夏,那是幸福无疆!(来源:解放日报作者:郭泉真陈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