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本文繁体版

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改革部署意在“定型”

2003年10月22日 09:19

  中新网10月22日电 中国青年报今日发表报道称,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卢中原概括,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关键词就是“定型”。

  本次全会召开前,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出版的有关改革攻坚重点研究报告一书中,作为政策调研工作的资深专家之一,卢中原撰写了第一部分《中国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和面临的挑战》。

  “如果说十四大以前的中国经济改革主要是‘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自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改革,则重在‘创新’。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经济改革部署意在‘定型’,也就是使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化、法治化、稳定化。”

  卢中原说,此次公报不再拘泥于传统计划经济下对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的理解,鲜明提出“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既明确了方向,又掌握了分寸,是一种动态的、前瞻性的表述。这是在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基础上,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理论突破。

  卢中原谈到,理论界这些天来对公报评价最高最集中的一个焦点就是,“全会认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有利于维护公有财产权,保护私有财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他认为,公报明确了所有制与产权制度之间的关系,深刻阐述了现代产权制度的主要特征和重要地位,是一个重大突破,为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指南。

  卢中原解释,这些年老垄断行业的大型国有企业、国有商业银行以及政府职能的改革,之所以进展相对缓慢,或者说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原因在于,这其实是产权制度的改革。而原有的产权制度本身正是计划经济的基础核心,因此构建现代产权制度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大攻坚战。

  此间媒体称,十六届三中全会讨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实际上就是为了不断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中国内地在经济社会新一轮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十六届三中全会将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

  在谈到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还要面临哪些挑战时,卢中原分析到,主要包括政府职能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投融资体制改革进展缓慢;金融体制存在较大缺陷,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社会信用严重缺损,市场秩序比较混乱;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亟须打破;社会保障制度漏洞较多,等等。

  卢中原着重谈到,下一步需要进行重点突破的是垄断行业、金融体制、投资体制的改革。近年来这些领域的改革一直在推进,但总体看仍然相对滞后,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市场化的进程,今后应当会加大这些方面的改革力度。

  他解释,下一个攻坚阶段改革应该注重城乡改革之间、经济不同领域改革之间、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协调推进。未来改革的实施策略应当继续坚持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攻坚阶段的改革,既需要统筹规划,协调推进,同时也要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实现改革的重点突破。循序渐进和大力度突破相辅相成,既可减少社会震荡,又可避免重大改革久拖不决。

  “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发展中的市场经济国家。这是改革20多年来尤其是十四大以来中国经济体制发生的根本性变化。”

  卢中原谈到这个基本判断时认为,这个判断无论是对国内深入研究如何完善新体制,还是在国际经贸体系中维护我方权益,争取对中国有利的谈判地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次公报的突出特色之一,就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观,而最终落脚点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张坤)

  1978年以来历届党的三中全会回眸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时间:1978年12月18—22日

  随着揭批林彪、“四人帮”斗争取得伟大的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全国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是我国革命道路上又一个历史性的转变。

  会议讨论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在经济建设问题上从纠正急于求成的错误倾向和全党要注意解决好国民经济重大比例严重失调等问题出发,对陷于失调的国民经济比例关系进行调整,对过分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着手认真的改革。

  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口号,否定了中共十一大沿袭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所谓“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以及“文化大革命”今后还要进行多次等“左倾”错误观点。

  审查和解决了中共历史上一批重大冤假错案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其中包括关于1959年庐山会议对彭德怀等人的错误批判和错误结论、关于薄一波等61人案件、关于“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天安门事件的错误文件,以及对邓小平1975年工作的评价。

  人民日报社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分明确地确立了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有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还必须有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毛泽东同志说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当前,组织路线中最重要、最迫切的问题,就是注意培养和选拔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接班人。

  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时间:1984年10月20日

  坚决地系统地进行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是当前我国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的新局面。

  会议通过了两个决定: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阐明加快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规定改革的方向、性质、任务和各项基本方针政策,是指导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决定。决定于1985年9月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议题一,讨论和通过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纲要的建议;议题二,增选中央委员会成员等组织事项。

  人民日报社论: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是在深刻总结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特别是最近几年城乡经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贯穿在这个决定中的一条红线,就是“实事求是”四个大字。

  这次全会通过的《决定》,表明我们党对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决定》在许多问题上,特别是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这些大问题上,冲决“左”的思想束缚,澄清了在许多人中间存在的模糊认识。

  十三届三中全会——治理整顿深化改革

  时间:1988年9月26—30日

  十三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要求把明后两年改革和建设的重点,突出地放到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上来。

  通过了《关于价格、工资改革的初步方案》。建议国务院在今后5年或较长一些时间内,根据严格控制物价上涨的要求,考虑各方面的实际可能逐步地、稳定地组织实施。

  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建立在厂长(经理)全面负责下的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新体制;从实际出发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和内容;积极稳妥地向新体制过渡,不断总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经验……

  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时间:1993年11月11—14日

  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要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

  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

  ———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对外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

  ———进一步改革科技体制和教育体制。

  人民日报社论:这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召开的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会议。这次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一个战略决策,是实现从旧经济体制向新经济体制过渡的宏伟蓝图,是指引全党和全国人民不失时机地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行动纲领。

  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时间:1998年10月12—14日

  全会提出了到2010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确定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坚持的方针。全会强调,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经营制度,以劳动所得为主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必须长期坚持。

  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总结了农村改革二十年的基本经验;

  ———坚持十条方针实现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目标;

  ———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

  人民日报社论:这是一次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提出的战略部署的重要会议,对于开创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新局面,对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对于实现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时间:2003年10月11日—14日

  议程:全会听取和讨论了胡锦涛受中央政治局委托做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并决定提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吴邦国、温家宝分别就《建议(讨论稿)》和《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

  人民日报社论:全会通过的《决定》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今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年,明确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任务、指导思想和原则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编辑:闻育旻

相关报道:教师撰文指导考研者梳理掌握十六届三中全会要点 (2003-10-21 10:51:4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大事记 (2003-10-20 14:03:22)
          专家解读三中全会文件:根本解决改革深层次问题 (2003-10-20 10:17:02)
          黄孟复: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对非公经济意义重大 (2003-10-18 10:31:57)
          外报关注十六届三中全会 称提供解决问题的契机 (2003-10-16 16:58:40)
          十六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驶入新干线 (2003-10-16 06:52:48)
          香港多份报章高度评价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成果 (2003-10-16 02:18:13)
相关专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

  把这条新闻发短信告诉朋友 】【新闻长信,五千字容量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