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9日电 《中国航天报》日前刊载题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解密 ”的文章,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作了如下披露:
1992年9月21日,中央政治局常委讨论同意《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认为,从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诸方面考虑,发展我国载人航天是必要的。我国的载人航天要从发展载人飞船起步。
当时,中央专委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分三步走的发展蓝图: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如轨道舱)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8吨级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自此,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步———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任务正式立项实施。
载人航天工程的任务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完成以下四项基本任务:
1.突破载人航天基本技术;
2.进行空间对地观测、空间科学及技术实验;
3.提供初期的天地往返运输器;
4.为载人空间站工程大系统积累经验。
“两大体现”和“四项任务”构筑了整个工程的灵魂。
中国的载人飞船工程由7大系统组成。
第一是航天员系统。负责在北京建立航天员选训中心,从我国空军飞行员中选拔和训练第一批中国航天员;在选训和飞行试验中实施医学监督和医务保障;研制通风供氧舱内航天服、航天食品及其他个人装备。该系统由总装备部航天医学研究所承担。
第二是飞船应用系统。利用载人飞船的空间实验支持能力,开展对地观测、空间遥感、空间环境监测,开展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材料加工、空间天文与物理和微重力流体力学等空间实验,考核实验系统,进行试验应用。该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承担。
第三是载人飞船系统。载人飞船是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也是难度最大、安全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系统。载人飞船采用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组成的三舱、两对太阳电池帆板构型和升力控制返回、圆顶环帆降落伞回收方案。它要为航天员和有效载荷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并顺利开展空间对地观测和各种实验,保证航天员和有效载荷安全返回地面;还要为今后的交会对接、航天员出舱活动、建设未来空间站及其救生艇打下基础。该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第四是运载火箭系统。研制满足载人航天高可靠和高安全性要求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将神舟飞船安全可靠地送入预定轨道。我国在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成熟技术的基础上,在可靠性、安全性上进行了多方面改进设计,研制了新型长二F火箭,不仅提高了箭体结构、动力装置系统、控制系统、遥测系统、外弹道测量系统的可靠性,还增加了故障检测和逃逸救生系统,大大提高了安全系数。该系统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为主研制。
第五是发射场系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建设载人航天发射场,完成火箭和飞船的测试、加注等射前技术准备工作和火箭发射工作。发射场采用了“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运输”及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先进模式。该系统由总装备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承担。
第六是测控通信系统。建设以S波段统一测控通信系统为主要设备的陆海基测控通信网及飞行控制指挥中心,主要包括三个指挥控制中心、五个固定测控站、四个活动测控站及四艘远望号测量船。完成火箭、飞船的测控、遥测参数接收和飞船电视图像的接收,以及与航天员的通话,并对轨道舱留轨运行进行测控管理。该系统由总装备部测通所等单位承担,其中测控通信设备由信息产业部为主研制。
第七是着陆场系统。回收飞船返回舱和搜救航天员以及对舱内的有效载荷进行处置。飞船的主着陆场在内蒙古中部,副着陆场在酒泉卫星发射场以东地区,在榆林、邯郸、遂宁等陆上多处和海上三个海域,设置了上升段和运行段应急救生区。该系统由总装备部测通所等单位承担。
全国有110个研究院、所及基地、工厂直接参加了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研制建设任务,航空、船舶、兵器、信息、机械、电子、化工、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市、自治区的3000多家单位承担了协作配套和保障任务。(记者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