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在太空中收放自如、悠然而行时,人们不禁要问:是谁在为“神舟”五号掌舵?
为“神舟”五号掌舵的人叫于志坚,北京跟踪与通信技术研究所所长,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系统总设计师。
1993年,当他被任命为这个系统的第一任副总设计师时,刚30岁出头。对于能否担得起这副重担,设计出符合载人航天任务要求的测控通信网,当时他心里也没底。
飞船发射升空后,全靠测控通信系统来保证运行状况。尤其是载人航天工程的测控通信系统,比以往的航天任务有很大的不同,要求更高难度也更大。于志坚和几个年轻的同事一起,以极具前瞻性的科学眼光,提出了建设我国新一代S波段统一航天测控通信网的设想,并建议在其中采用透明传输和远程监控工作方式,以提高载人航天工程测控通信网的工作效率和实时判断能力。
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很难想象其难度和强度。说起当时的情景,快人快语的于志坚感慨万千。最初设计方案时,因其它相关系统的技术指标还未明确,于志坚只能利用所掌握有限的载人航天情况,结合以往的卫星测控任务,对比分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对测控通信的要求。他摸索出载人航天对测控通信系统的高实时、高可靠、高覆盖的特点,并与其它科技人员一起设计出4条测量船、9个测控站和3个中心的总体技术方案。
于志坚思维敏捷,他认为“思路决定出路”,科研试验更是如此。比如测控通信网的布局方案,于志坚在设计之初,就定下了确保关键段测控通信覆盖率的思路,为用最少的测控站,最适当的系统规模,安全可靠地完成载人航天测控通信任务选择了一条低投入、高效益的路子。
然而,要把飞船和由4船9站3中心成千上万台测控设备组成的测控网联接起来,使天地之间的各条链路畅通无阻,是一项非常复杂而繁琐的工作,一个接口不通,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测控网的联接。这么一个全新的大型系统,联接、调试直到完全勾通、正常运转,怎么也得花费一年时间。但时间太紧张了!于志坚不得不另辟蹊径。
他带领几个年轻科技人员,论证设计出既经济又完备的测控系统模拟仿真体系,能在飞船发射、运行和返回状态下,对测控系统的实时任务环境进行仿真。将中心接口模拟器和飞船模拟器配置在每一个测控站船上,代替中心和飞船与测控站船进行联接,只要测控站、船同这些模拟器联通了,各类设备和人员就等于执行真实的飞行任务,并成为了进行检验和训练的工具。由于这套系统加了一个特殊状态,在历次任务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10年间,于志坚有付出也有收获。而他认为,能为“神舟”五号掌舵是非常值得自豪的事,也是对自己付出的最好回报和补偿。
(文章原载于《科技日报》,作者:李筱梅、于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