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浙江:被世界500强冷落后的3种发展道路选择

2003年10月17日 16:47

  (声明:刊用《中国企业家》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企业家》。)

  发达的本土企业当然是浙江最大的财富,但是浙江经济还需要更酷的驱动

  文/本刊记者 周 一

  2003年8月14日,杭州市政府在上海威斯汀大饭店召开杭州商务环境说明会,这个上午,黄浦江畔市委书记和市长亲自公关,3亿多美金—15个外资合作项目终于如愿涌入杭州。对浙江省政府来说,这只是其“接轨上海”的一小步而已。

  让整个浙江省向来引以为荣的是其发达的民营经济—宁波的“奉帮裁缝”,绍兴的轻纺工业,温州的特色产业群,义乌的小商品市场,永康的“百工之乡”等等。在一些毫不起眼的产业—比如眼镜、钮扣、火机、镜头等里面,那些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浙江商人可能会是拥有全世界最大市场份额的产业巨头。

  然而盘点浙江的整体经济状况,浙江难免失落。2003年6月份浙江省统计局、省对外经贸厅公布了这样一项调查结果,截至2002年底,世界500强企业到上海投资的逾300家,到江苏投资的逾170家,而到浙江投资的仅约54家。500强企业在浙江的总投资额仅为上海的41.7%,是近在咫尺的江苏省的27.3%。

  “500强冷落浙江”成为一个明显可见的事实。在浙江省的一项针对性问卷调查中,“冷落”原因被投资者归结为“三缺”:缺乏与外资合作的产业基础;与苏沪相比浙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缺乏;高素质人才缺乏。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姚先国副院长在接受《中国企业家》采访说,“如何吸引外资”是浙江省近几年来发放的红头文件中强调频率最高的,以民营经济为支柱的浙江,正在将其新的增长,系于如何吸引500强的目光。

  复制苏州?

  苏州大学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永祥表示,从经济模式来讲最能代表浙江省个私经济特性的是温州,但是至今为止经济总量在浙江省位列第三的温州,尚没有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来浙投资的54家500强企业中37家落户于杭州,占据全省总量的43.5%、宁波紧随其后约占40.9%。

  而在江苏,小小的苏州市其利用外资总量则占到了全省的50%以上。10年间整个苏州的重新振兴是让每一个亲历者和观察者难以掩饰其兴奋的。

  1994年台湾外设厂商霸主、世界前五大外设厂商之一明基落户苏州,一些研究者将这一天定义为苏州从古镇到IT重镇的分水岭。作为第一个落户苏州的台湾独资企业,明基随后即带来了其12家世界级上、下游供应厂商。明基电通中国营销总部总经理曾文祺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表示,“一个跟世界接轨的企业,其移动一定是供应链的移动。”“供应链的整体移动不仅使成本最低、保证了交付周期,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品质。一流企业,品质第一,交付周期第二,成本是第三位。”

  明基的示范效应以及苏州初步形成的IT产业链,使大批台湾IT制造商纷纷聚落于此。

  在上海媒体公布的一项调查中显示,从今年上半年开始平均每天有3家台资企业落户苏州,一个小小苏州吸引的台资竟然占到国内台资总量的五分之一。从明基将目光投诸苏州开始,台湾IT产业主流厂商的聚集、日资厂商和欧美企业的跟进,历经十年,使苏州这个寂静的古城一举成为全球IT产业沸腾的中心。

  曾文祺不讳言,假如当初明基选择的是杭州、南京或者是其他哪个城市的话,那也许今天人们眼羡的就不是苏州了。

  这或许会成为浙江省政府或者杭州市政府的扼腕之痛。苏州与杭州几乎具有同样的地理位置—靠近上海、通达全国,以“下有苏杭”并举,然而10年来盘据于苏州的产业聚落使苏州直逼上海同时,也使杭州距离苏州日益遥远。

  曾文祺坦言,当初为什么选中的是苏州而非杭州,除了地理位置、风土人情等原因之外,还有政府因素。苏州政府无疑是对吸引外资觉醒最早的政府,“这一点或许也是新加坡政府选择苏州建立工业园的原因之一吧。”

  与苏州形成“台资高地”类似,江苏无锡则形成了“日资高地”。日资企业在江苏省的外资比重中高达51%,其多数聚集于无锡。

  就在江苏一个个外资高地涌现的同时,浙江专于“钮扣、火机、眼镜、鞋类、灯具、服装”等特色的产业村、镇亦日益凸显,但是与500强企业的产业实力、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对上下游厂商的号召力相比,这些小商品企业对一个区域经济的影响力毕竟极为有限。

  夏永祥分析,“跨国公司在选址过程中最为注重的因素是与之相配套的产业结构基础。”浙江个私经济主要特点是大企业集团少,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生产配套半径过大,这些特点基本导致了浙江与江苏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巨大差异。

  与苏州相比,杭州的产业涉及旅游、通信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及器材、石油加工及炼焦业、食品及饮料加工等多个产业,相互均衡,城市产业特色并不突出。从产业群聚角度来讲,这已经基本上决定了杭州走“苏州路径”的结果不会太好。在浙江最有可能演绎苏州路径的将是宁波,目前宁波凭借其港口优势、化工行业基础,已经成功吸引了埃克森美孚、英国石油、美国道化学等国际化工巨头的进入,这些巨头的聚首以及其带来的世界级上下游配套厂商,将为宁波这个小小的港口城市带来的前景,自然使人联想到了当年的苏州。

  曾文祺认为苏州的可复制性已经很小了。“苏州的产业生态已经基本形成,台湾的IT大户有限,其时机、资源都不可能再来。”“一个城市很难依靠复制或者跟随而成就自己,最重要的是一个城市要有自己的个性和自信。”

  针对于苏州IT制造中心角色,南京正着力于将自己打造成技术中心,比如“在南京研发,在苏州生产。”而杭州这个临湖而居的城市,曾经多少文人墨客逗留难返,以“下之天堂”声名远扬,现在应该给自己设计怎样的角色呢?

  —“一个艺术之都,一个设计的全球中心!”这是乐观的曾文祺勾勒出来的轮廓。

  靠拢上海?

  长三角15个城市一体化的核心,即是“靠拢上海,接受辐射”。当上海成为金融和服务中心城市之后,周边城市不约而同的希冀于将自己打造成上海的后花园、上海的郊区或者是上海的腹地,去享受大上海的一切服务便利,使自己成为500强的制造中心。

  苏州又是这方面的幸运城。长三角15城市中距离上海最近的是苏州,穿越从上海到苏州的高速公路大约需半个小时,多数投资者习惯于将苏州看作是上海的郊区,多半个小时的车程,与从上海到青浦区或者松江区无异。但就高档写字楼而言上海与苏州租金相差最高达十几倍,而商品房则至少相差两倍的价格。这自然使500强在选择时倾向性显著。

  而从上海到浙江的五个长三角城市,以杭州为拐点大致呈“V”型(湖州除外),从上海越过嘉兴到达杭州,穿越高速公路的时间约为二小时,然后可以从杭州拐到绍兴,依次到达宁波和舟山。

  简单看去,与苏州相比,相距上海多出的一个小时的车程距离,使杭州错失了很多接纳财富的机缘。“接受辐射”的前提是“靠拢上海”,“靠拢上海”的根本是道路的改变。如何更大范围的接纳来自大上海的光芒几乎成为15个长三角城市的交通建设的重心。

  为了更加密切的贴近上海,浙江省政府几乎不惜巨资。

  2003年6月宁波跨海大桥投建,这意味着在不久将来从宁波到上海将由原来的304公里路程缩短至179公里,这座耗资118亿的大桥使“宁波离上海更近了”。

  这自然使省会杭州备觉压力,在8月14日杭州商务环境说明会现场,西门子总监直接发问,“宁波距离上海更近了,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杭州?”杭州方面自然有备而来,“关于杭沪对接,杭州有系统的交通接轨计划,也将大大缩短与上海的时空距离,包括公路、铁路、水路等一揽子交通工程。”比如,磁悬浮列车已进入建设性探讨,杭州通往上海的第二条高速公路即将规划完成,另一条从湖州通往上海的高速公路、水路的运河二通道也正在建设中,在航空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也即将成为上海的备用机场。

  最令人瞩目的是磁悬浮列车的建成将可能实现“杭沪之间半小时抵达”,这可能将彻底改变苏、杭过去传统距离下所能接受到的来自上海的经济辐射。杭州市长茅临生激情洋溢地向他的投资者们表示:“很快杭州和上海就‘同城’了,你可以住在杭州,走40分钟后到上海上班。那时候,杭州的西湖是上海的,杭州的工业基地是上海的,上海的服务业也将是杭州的。”

  当然浙江省政府寄望的并不只是杭州和宁波两个城市与上海的距离,未来五年浙江将掷资逾600亿,以建成逾1000公里高速公路。其中最引人瞩目的项目包括,斥资57亿的沪杭甬高速公路八车道拓宽工程;170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及南北接线工程;37亿的申苏浙皖高速公路浙江段工程;71亿的接轨上海浦东的杭浦高速等。

  道路的搭建能否迅速提升浙江在投资者眼中的投资比重?改变浙江、江苏和上海三地投资格局?在道路上流动的是什么?这还都不是现在的修建者能够掌控的。

  “以民引外”?

  据研究,90年代初期以来,500强进入中国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从90年代初期的低成本战略,到90年代中期,500强趋向产业链(包括上、中、下游产品)的投资,同时带动其海外供应商追随性投资,而到90年代后期,500强更趋于以收购、兼并方式进入东道国市场,这样不仅能快速占领市场、实现资源共享、降低经营风险和成本,还能使其迅速本土化。

  在前两个阶段错过500强青睐之后,对于个私经济发达的浙江来讲这或许是一次实力比拼的机会。浙江众多逐步浮出水面的全球隐型冠军,极有可能成为下一轮吸引500强的主力。近年来浙江省政府亦公开表示“以民引外”将成为浙江引资的新策略。

  然而本刊在采访浙江“隐型冠军”类企业时,一个明显的感觉是,他们对于吸引500强来到自己身边、甚至引入自己体内,都态度冷漠、少有兴趣。活跃的地下金融,和良好的企业效益使浙江大多数大型个私企业早已越过了资金需求阶段。而目前在全球市场高额的市场占有率,自然也使他们无需借助500强的销售资源。

  曾文祺认为浙江企业今天的发展与30年前的台湾相似,“一大批红顶商人正面临专业化、职业化的转型。”“而使台湾企业家转型、产业迅速升级的根本动力即国际资本的进入。”从这一点来讲,外资巨头的涌入对浙江企业将意义非凡。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