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5日电 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是模拟运载火箭在发射台上出现故障时的逃逸飞行试验,也是逃逸系统参加飞行试验之前的最后一次综合性试验。据《扬子晚报》报道,中国发射“神舟”飞船之前,曾进行过一次中国载人航天研制史上惟一的一次新型火箭“长征二号F”逃逸装置的零高度飞行试验,意义之重要,场面之壮观,都令参与其中的科技工作者难以忘怀,但至今鲜为人知。
1998年10月初,热热闹闹的国庆节的还未过完,承担载人航天工程任务的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研制队伍就已经整装出发了,研制中的试验飞船,火箭整流罩、逃逸塔也分别运往酒泉试验场。到达阵地后,技术人员相继完成了火箭整流罩的对接调整、栅格翼的安装、逃逸塔的对接,以及相应的测试、检查等。经过十几个日夜的奋战,在10月17日全面完成了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1998年10月19日上午9点,随着震天动地的一声轰鸣,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火箭发射的场面呈现在参加试验的人们的眼前:火箭逃逸飞行器腾空而起,尾部的低空逃逸发动机4个喷管与分离发动机的8个喷管在不同的部位喷射出耀眼而奇丽的火焰。飞行到1.9公里高空时,飞船返回舱与逃逸飞行器分离,降落伞开伞……人们的目光一直追随着那渐渐升高的火光,目睹了逃逸飞行器干净利落地完成了程序所规定的所有动作。试验获得了圆满的成功,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重要基础。
虽然只是逃逸系统研制计划中的一项试验,但若论其“规模”,从准备到发射,却不亚于一次大型飞行试验。
10月9日,在为零高度逃逸试验进行故障检测分系统测试时,发现解锁信号中一组指示灯不亮。为了查清问题所在,技术人员的分析讨论会一直开到深夜,制定了解决问题的方案。第二天,有关人员在戈壁寒冷的早晨开始了紧张的排故,直到最终发现问题所在。第三天故障复现,研制人员又对相关设备进行了更换,子夜来临,他们还没合眼。为了不耽误进度,他们接着进行试验,直至东方欲晓。
然而,刚刚解决这个棘手的问题,技术人员还没有恢复疲劳之时,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
10月14日,在判读总检查的数据时,发现故障检测软件发出逃逸指令时,其中一个信号并没有发出。
这天,戈壁滩上寒风凛冽,为了排故,研制人员乘高空工作车开始了野外作业。狂风卷走了身体内的温度,手指也僵硬得不听使唤。这时,即使穿着大衣,站在地面上,也会冰冷刺骨,何况高空工作车上的风比地面更大,温度更低。狂舞的风还使得脚下的工作台不停地晃动,第一次上高空工作车的人,下来之后都不免心有余悸。就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条件下,没有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叫苦,他们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他们上上下下,用示波器一个设备接着一个设备、一个插头接着一个插头的检查,在高空车上一干就是几个小时,最终将问题原因"锁定"在一种干扰上。
此时在北京,火箭总体部门也正组织引爆试验,以确定这种干扰是否会引爆其它的火工品。两天的时间里,他们完成了两次模拟零高度逃逸飞行试验状态的点火试验,保证问题不再出现。
零高度逃逸救生飞行试验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进度规划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是我国航天史上一次带有载人色彩的航天飞行试验。试验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总体进度。因此,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技术范畴。试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史上一次历史性的突破。(作者:冯春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