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4日电 在人们的印象里,“银行”总是和金钱联系在一起,“道德”则以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为最高境界,然而浙江的一所高校却把这两个互不相关的概念“联”在一起,办起了“道德银行”。也因为此,这家计划于今年10月全面运行的“道德银行”,尚未“营业”便在当地引起争议。
创办“道德银行”的是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今年4月,该院团委在浙江高校中首家探索尝试“道德银行”。他们根据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献血等情况,将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的表现分等级转换成道德币的形式存入“银行”,作为其在“道德银行”中的储蓄,“道德币”的多少意味着该年度所做的志愿服务以及好人好事的多少。当“储户”自身有需求时,则可以凭卡向“银行”支取,同时“储户”也可根据其做好人好事所积攒下来的“道德币”向“银行”申请帮助或享受相应的待遇。
按照该院“道德银行”的《运行条例》,学生参加青年志愿者院内服务活动,到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的社会公益活动以及参加“学生主题教育”等都可获得“道德币”。像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每小时可得到1分,义务献血每次可得两分。每分登记在“储蓄卡”上就是1万元道德币。
据介绍,学生在各学年中的优秀行为都将会记录在“道德银行储蓄卡”上。
学院团委书记何星舟说,他们创办“道德银行”的目的是试图在全院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导入银行运作概念,通过这样一种机制,在对学生的道德付出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以银行制度的形式给学生以相应的回报,从而鼓励、倡导树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时代新风。
据了解,之江学院“道德银行”还将储户分为四类。一般的储户均为“一星储户”,可享受申请勤工助学岗位、课外学习辅导的优先待遇;储蓄额居前50%、15%、5%的“储户”则为“二星储户”、“三星储户”、“四星储户”,可分别享受申请参加学院业余党校、团校,获赠知识竞赛、学术讲座等门票和获赠一季度的学科类报纸、杂志的待遇。
此外,学期结束,“道德银行”还将对“存款高额者”进行“十佳道德富翁”的排名,向前10名授予金卡,并给予全院通报表扬;学生在“道德银行”中储蓄等级还将被列为团内评优、奖学金评定的参考。
据介绍,为建立“道德银行”,他们还曾专门派人到银行观摩学习,并根据银行的运作模式设立了“道德银行”存储部、支取部、中介部、投资部等。
何星舟认为,“道德银行”的设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乐于奉献的精神。
然而,“道德银行”的创办却在引起人们关注的同时也引起了各界的争议。
有人认为,“道德银行”把道德视为财产,无形中给了学生一种“不良启迪”。认为用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来呼唤道德的回归,这本身就值得商榷,如果任何一种良好的道德行为都可以换取回报嘉奖,更将使“道德银行”变味。有教育界人士直言:“道德银行”游戏规则本身存在的功利性,更容易将功利性扩大化。
但也有人认为,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助人为乐,讲求无私奉献,但总是付出而没有回报,这本来就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道德银行”将道德评价与道德的赏罚变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制度和形式,为公正的奉献与回报提供了保障,符合公民道德建设的主流。
创办“道德银行”,在学生中也有不同的看法。一位多次参加志愿者活动的学生告诉记者,一个文明的社会应该提倡无私奉献的精神,如果做了好事是为了储存起来,以后得到回报,为己所用,就会使道德变味、文明异化,“当道德称斤论两的时候,道德已不成为道德”。而另一学生认为,爱心固然无价,但我们强调道德行为动机的非功利性,不应当成为无视甚至否认道德回报的理由,道德主体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之后,或许他主观上并不图求价值对等的回报,但客观上理应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他为“道德银行”的创办叫好。
针对各种不同的说法,浙江工业大学团委书记李昌祖认为,“道德银行”关注、着眼于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实践,让他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建立“道德银行”只是建立了一个具体实在的操作平台,在“道德银行”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每一个人既为他人提供服务和劳动成果,又享受他人的服务和劳动成果,从而将人与人之间的互助行为统一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服务道德理念中来。他认为,不排除有个别同学为获取道德分而去参与志愿者等活动,但这至少在引导其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也在无形中强化了其道德观念。
浙江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韩翼祥也认为,创办“道德银行”至少有一点值得肯定,也就是“道德银行”的设立至少能引起学生对道德更多、更深层次的思考。
据了解,“道德银行”本在今年4月就开始运行,但因非典疫情的出现而停顿。目前之江学院约有3000名学生拥有了“道德银行储蓄卡”,今年刚入学的1600多名新生也将成为“道德银行”的“储户”。
尽管有争论,何星舟表示,作为一种尝试,“道德银行”还是将于近期择日开张。(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