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聊城十月三日电题:芦絮十月上聊城
中新社记者王鲁平胡洪林
“烟花三月下扬州。”唐朝诗圣李白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曾让无数文人墨客向往扬州这座位于古运河畔的名邑古城。时值芦花飞絮的金秋,同样是古运河畔的古代聊国都邑之地,却以其水之神韵吸引了海内外数十万游宾的驻足观光。昨晚二十时,二00三中国江北水城文化旅游节就在这灯火辉映、波光粼粼、堪称中国北方“水都”的山东聊城徐徐拉开了帷幕。
打造“江北水城”城市名片
地处山东西部的聊城,是京九铁路线上辐射冀、鲁、豫三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由于水资源丰富,以水做文章成为该市政府精心打造城市名片的重大工程。
据当地政府官员介绍,仅聊城市区,湖、河水域面积就多达十三平方公里,占该市建成区的三分之一。闻名中外的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马颊河等三十多条河流在城区内纵横交错,水面积达五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环绕古城。众多的河流湖泊波光潋滟,使聊城形成了“湖水相连,城湖相依,城在水中,水在城中,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河湖一体”的独特水城风貌。
引领参观的官员告诉记者,突出“水城”特色的聊城以水为优势塑造城市个性,使之成为济南的西花园、京津的度假村。
古老水城的古文化底蕴
聊城,明代属东昌府。明清时期,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聊城成为沿河九大商阜之一,长盛四百余年。当年,聊城商贾云集,百业隆兴;河中帆楫如林,舳舻相连;岸边车马络绎,货积如山。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只肘腋,江北一都会。”
作为有着二千多年历史的国家级文化名城,聊城的文化底蕴尤为深厚保留下来的文物古迹有四百余处之多。景阳岗龙山文化遗址、临清运河钞关、明代的光岳楼、清代的山陕会馆和三国时期的曹植墓等,都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外读者比较熟悉的《水浒传》、《金瓶梅》、《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名著中描述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聊城。优秀的人文环境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名人志士,战国时期的军事家孙膑、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宋代医学家成无已、明代文学家谢榛、清代开国状元傅以渐、“义学正”武训、抗日名将学张自忠、国画大师李苦禅、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发展水城带动经济
聊城在五年之前就把水作为城市发展的“由头”。早在一九九八年,时任聊城市市长的郭兆信,就因呼吁发展聊城水资源而被中新社记者刊出新闻《市长推销东昌湖》,引起海外关注。
五年过去了,聊城市打造“江北水城”的愿望得到了印证。聊城也因独特的水优势推动了经济的大发展。二00二年,该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三百七十五点五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百分之十四点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一百四十亿元人民币以上,增长百分之三十五点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超过六千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二千五百余元。事实说明,打造“江北水城”已经为聊城实现跨越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