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第三次投资高峰中,中日企业之间更多地会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中韩企业之间反而可能存在更激烈的竞争
文/丸屋丰二郎
日本企业对中国投资有三个高峰时期,第一个阶段是在1985年到1988年;第二个阶段从1992年开始,到1995年达到高峰,第三次是2000年以后。第一次投资高潮发生投资规模不大,当时日本将中国视为出口加工基地,投资集中在华南地区,;第二次投资高潮发生在90年代中期并形成了很大的起伏,当时既看中中国这个出口加工基地,也开始逐渐看中中国内销市场;日本企业对华投资在2001年达到最高峰,投资金额大大加大,并且第三次的投资高潮正在延续。
有一段时间,日本企业低估了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最近一两年以来,日本企业对华投资策略正发生变化。首先,日本企业对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投资增加,且逐年上升。投资的领域中以电器电子为中心的机械行业的投资增加。以往投资组装加工的企业比较多,现在零部件和原材料企业也逐渐来到中国。在投资形式上,独资企业数量增加。
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希望尽可能地运用中国的优秀人才,比如在软件开发、建筑设计行业,把一些项目外包给中国公司,以降低开发成本。许多日本企业还希望能在中国采购到便宜的零部件,运用到自己的成品生产当中。此外,一些日本企业也开始致力于开发适合中国人需要的产品,希望转向中国国内销售,因此将在日本市场的营销战略转移到中国来。
现在另一种情况也多起来了,日本企业不仅在中国本地研发打入中国市场的产品,包括销往亚洲其他国家、或者日本市场的产品,也开始在中国开发。我们认为这一类企业的数量在增加。但企业本身不一定愿意声张,不少研发的动向隐藏了起来。
中国企业现在的确处于日本企业60年代到70年代在世界经济中所处的发展阶段。现在这个阶段,中国企业直接从国外买进技术代价高昂,通过合资的方式出让部分市场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一定要加强生产基础。中国的很多企业产品研究开发本身实力不强,生产方面现在又不想做了,等于根本没有自己的东西了。等有那些既掌握核心技术、又具有营销优势的外资品牌进来了,对中国的企业来讲绝对是一个冲击。其实无论中低档产品还是高档产品,只要能够生产出来,说明这个企业是有成长性的,不能随便放弃。
我个人认为,中国企业和日本企业之间更多地会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中国企业和韩国企业之间反而可能存在激烈的竞争。这是因为两年前,日本企业有一个比较大的战略上的调整,放弃原先和中国企业一起竞争中低档产品的市场份额,转向高端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这无疑也是日本企业感到在中低端产品的竞争上,与韩国、台湾、中国大陆企业相比不占优势,从而改变的策略。这为自己留下一条后路。
举个例子来说,松下和索尼这些一流的家电企业,它们从一两年前开始准备放弃中低档产品的生产,转手让给中韩企业,而自己只开发高端产品,如液晶彩电、宽屏幕彩电、环保产品、数码技术和一些关键性的零部件,比如空调的压缩机和彩电的显像管。
现在有一个新的趋势,在世界家电领域中,中国和韩国企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作者为日本贸易振兴会上海代表所所长,本刊记者根据采访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稿件来源:《中国企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