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华文传媒报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文汇报:英雄不需问出处“海归”还是天之骄子?

2003年09月28日 10:03

  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内地“海归”人数在以每年13%的速度递增。而其中,上海又是“海归”首选的理想工作地。而随着近年来“海归”人数不断增多及人才市场价格定位的逐渐理性化,原先笼罩在“海归”头上的“高薪光环”正逐渐散去。繁华褪尽,大家迎来的是一个“英雄何需问出处”的年代,无论你是“海归”还是“土鳖”。

  前段时间,关于3名“海归”硕士争抢中关村一个月薪2500元人民币职位的故事,引来了沸沸扬扬的争论。中关村一家软件公司,以月薪2500元招聘软件工程师,公司负责人不抱希望地写了一条“有留学背景者优先”,结果引来3名“海归”硕士。留学两年付出20万元,回国后打破头皮去争2500元月薪的职位,令人匪夷所思。

  “喝过洋水”非高薪保证

  当然,上述的故事只是一个极端事例。不过,已经有人预言一个土洋高级人才争夺六、七千元月薪的时代在上海已经悄悄开始。据上海市人事局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有3万多名留学生在上海投资创业。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归国潮”面前,许多曾怀抱“镀金梦”的留学生发现,“海归”已不再是职场“板上钉钉”的抢手人才了。

  “海归”到底只是“喝过洋水的国人”。如今在繁花似锦的上海滩,有不少的“外来和尚”顶着“工商管理硕士”的金字招牌,背着骄人的履历,到上海求职年薪5万美元的职位,却到处碰壁。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可就在6年前,同样在上海登报求职的名叫何慕的复旦毕业生,自己开出的价钱是年薪50万元,很快就有了“东家”。

  仍有“海归”到上海寻梦

  “海归”遭遇窘境,也鲜有人变成“何慕”,加上头疼不已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似乎在这短短几年中,人才一下子就变得饱和而过剩。而这与日前在上海炒作极热的“一千多名日本‘下岗’工人将要来上海乃至全中国求职,平均年收入估计高达40万元人民币”的新闻相比,让人觉得似乎真是“风水轮流转”,在沉寂了多年后,蓝领技术工人终于“咸鱼翻生”。

  上海市一家著名人力咨询公司透露,该公司最近在接“海归派”的单子时,成交时往往出现求职者降低门槛的情况。不少原来对“位子”和“票子”有较高要求的人,在市场的正确定位下逐渐找到最佳结合点。

  不过即便如此,仍有更多的“海归”一如既往地前仆后继来到上海滩。李先生是美国南加州大学的双料学士,已经在美国呆了10年,在洛杉矶有着一份年薪五万美元的工作。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回到了阔别近十年的上海。他说,这次回上海,完全改变了他本来已经为自己设定好的人生规划。回到洛杉矶后,他辞去了工作,申请去pepperdine大学读MBA。他说,等两年毕业后,他会马上回上海工作,因为这里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具经验有头脑者受青睐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瞿副会长分析认为,理性地讲,“海归”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有在国内外的工作经验,又有着较好学历背景,这种“海归”是很受外资公司、国有以及私有公司青睐并高薪聘请的,其薪酬的增值幅度最大。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但没有专业工作经历的“海归”,他们对一些发达国家的文化、技术、经营管理等方面比较了解,但通常对国内的相关情况不太了解,而且对薪酬的期望值比较高,有点急功近利。如果他们能把自身放回内地同等水平,把自身价值放在市场上衡量,先把基础打好,增值也是很快的。

  另外一种就是“小海归”。这个群体本身素质差异较大,良莠不齐。随着国外教育机构大门敞开,以及家庭收入的提高,一些原本学习成绩并不好的学生也有了拿钱混“洋文凭”的机会。这样的人能力上明显不如本土的优秀人才。明年又是内地2000年规范留学中介后首批海外本科生大批回国之年,他们将不可避免地和内地大学生一起在求职场上展开激烈竞争。

  事实上,“海归”只是个中性词,留学只能说明有在国外的学习经历,公司真正看中的是具有真才实学的“海归派”。某跨国公司中国总部人力资源部的王小姐表示,其实公司在应聘时没有特别关注过留学生和非留学生。招聘过程中比较看中应聘者的工作经验。不过,那些在国外知名的大公司有过工作经验、有头脑的“海归”还是会优先考虑的。

  来源:香港《文汇报》作者:王囡囡

 
编辑:秦欣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