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滚动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廊坊收入年均递增16.6%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小康

2003年09月24日 22:16

  中新网9月24日电 在昨天召开的“网上河北行”廊坊市情新闻发布会上,廊坊市发展计划委员会领导向媒体介绍了廊坊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廊坊市2002年实现财政收入32亿元,是1980年的29.1倍,年均递增16.6%。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廊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2.7亿元,是1980年的62.1倍,年均递增20.5%。全市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3%,比1980年提高27.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从无到有,2002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99家,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12.5亿元。经济总体实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不断提高。

  经济结构得到有效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1980年的42.0:38.9:19.1调整到2002年的14.7:54.5:30.8,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第三产业发展方兴未艾。

  一产中,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的雏形已基本形成,设施农业和畜牧养殖占有很大比重,到2002年底,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50万亩,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3%,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2%;二产中,新兴产业和配套加工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机械、电子、轻工、纺织、食品、医药、新型建材等支柱产业;三产中,商贸流通、旅游业、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建有北方最大的摩托车配件市场、胶合板市场、家具城和21个年成交额超亿元的专业市场,建设和在建一批高尔夫球场、游泳馆等体育设施,以及东方大学城和天下第一城、文明中华城两个大型旅游景点。

  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农村改革成效巨大,国企改革效果明显,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财税、金融、流通、住房、投融资、科技、教育和政府机构等项改革逐步深化。2002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超过50%,形成了与公有制经济平分天下的格局。四个省级开发区迅速崛起,园区经济蓬勃发展,开放型经济充满活力。200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累计达到13.8亿美元。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增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城镇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城镇(市)建设步伐加快,初步形成了以廊坊市区为中心,三河、霸州为两翼,燕郊、胜芳等若干重点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廊坊市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5平方公里,形成了“八横七纵”的道路交通网络,兴建了一批供电、通讯、供水、供热、文化、教育、体育和环境治理等大型城市基础设施,“净、绿、亮、美”程度明显提高,城市聚集吸附效应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总体达到小康。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5年667元增加到2002年的7767元,年均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5年517元增加到2002年的3876元,年均增长12.6%。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85平方米。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3.2%和35.4 %,比1990年分别下降21.4和19.6个百分点。1997全市各县(市、区)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坚持依法治市,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充分重视和发挥人民政协、民主党派、群众团体和各界人士的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推进“两大建设”、“三大创建”活动。

  今年以来,围绕“两个率先”奋斗目标,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一手抓非典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非典”并没有使我市经济出现明显的拐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整体运行显现良好发展态势。

 
编辑:林华俤
相关专题:“网上河北行”网络采风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