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22日电 官方人民日报今天刊文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各级领导干部中大力倡导亲民作风是重要的一环。
《管子·形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道之纯厚,遇之有实,虽不言曰‘吾亲民’,而民亲矣。”其意思是:为政者对待百姓,只要纯厚治理,多办实事,虽不说自己亲民,而百姓却会亲近他。2000多年前即有此“亲民”思想,确实很不容易,但历史上能够真正做到亲民的官员并不很多。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具有真正的亲民作风。在8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懈奋斗,真正做到了爱民亲民。就在前不久抗击非典的日子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把人民的生命安危视为头等大事,不仅作出果断决策,采取有效措施,而且情系人民群众,深入疫区一线,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的信心和斗志。事实说明,在广大干部中广为倡导和积极培育亲民作风,使广大干部亲近百姓,对百姓态度纯厚,为百姓多办实事,这是立党为公的必然要求,是执政为民的具体反映。
文章说,作风,是人们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态度和行为。但作风作为外在表现,总是要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和支配的。作风背后有理念,作风之中有感情,正是由于有不同的理念和感情,才有不同的作风。要在广大干部中树立起真正的亲民作风,一者取决于正确的群众观念,二者取决于深厚的群众感情。“中国共产党人要坚持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等等,胡锦涛同志的这一系列重要论述,体现了“以民为本,利民为重”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贯穿着“唯民—富民—为民—亲民”这样一条思想脉络,对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抱着什么样的理念和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去对待人民群众作出了明确的回答。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论述,强化群众观念,树立为民意识,培养亲民作风,以不愧人民公仆的称号,不负人民群众的期望。
那么,今天倡导亲民作风,应以什么为具体内涵,以什么为衡量标准呢?文章认为,不妨从对待人民群众的“三真”做起。其一,真正尊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是我们国家的主人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主体。亲民,首先要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自觉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尊重群众,要真心实意,不能虚情假意,切忌流于形式,力戒变成“作秀”,而要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以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我们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是否正确的最高标准。其二,真情交往。尊重群众,依靠群众,其前提是深入群众,联系群众,始终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亲民,顾名思义就是亲近群众,同群众多接触、多交往、多联系。干群界限分明,老死不相往来,只会造成隔阂,难免产生误解,何谈什么亲民、爱民、为民?倡导亲民作风,应当是把群众当亲人、当朋友,多走动、多交往,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到工作推不开的地方去,把党的关怀带给群众,倾注深情帮助群众。其三,真诚服务。亲民为民,最后都要落实到关爱群众,服务群众,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离开服务,何谈为民、亲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说明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都要看成大事、要事、急事,以真诚的态度抓紧研究解决,竭尽全力地去办。服务群众,不是听言辞,而是看行动。关键是要抓住“谋利”和“解忧”这两个主要环节,真抓实干,使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对那些困难群众,更要饱含深情,真诚关爱,倾情抚慰,鼎力救助,使其尽快摆脱困难处境。(张黎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