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吃喝嫖赌全报销 职务消费改革要突破几大难点

2003年09月19日 08:36

  中新网9月19日电 中国行政职务消费一直由财政大包大揽,许多支出鱼目混珠、公私不分。长期以来,大吃大喝、公车私用、私客公待、公款旅游等不正之风屡禁不绝,导致各级政府行政费用连年攀升,无限膨胀。新华社记者日前就此进行了采访报道。

  “一桌酒饭一头牛,一部小车一栋楼”

  湖北省老河口市是一个只有50多万人口的县级市,财政供养人员16224人,除工资外,职务消费支出一年在3500万元以上。到去年底,全市行政事业单位有各类公务用车447辆,剔除车辆折旧费,在当地一辆公车年均消耗近5万元,算下来全市一年公车耗资2000万元左右。

  这对于一个经济不甚发达的县级市来说是一项巨大耗费和沉重负担。一辆公车一年的耗费相当于当地17个农民或是10个城镇居民的年收入水平,用老百姓的话说,一辆公车可以养活40个下岗工人。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一份提案披露: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约有350万辆公车,包括司勤人员在内每年耗用约3000亿元。

  政府不仅要为数量巨大的公车支付购买费用、司机工资奖金,还要交维修保养费、保险费等各种税费。在这些费用的支付过程中,由于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方面都存在着比私车高得多的成本,所以同样数量车辆,政府实际支付了额外的高昂费用。据调查,社会车辆每万公里运输成本为8215.4元,而党政机关等单位则高达数万元;出租车工作效率为公车的5倍,可运输成本仅为公车的13.5%。

  招待费是社会关注的另一大焦点。一些领导干部把吃喝扩大化,节日请,典礼请,来访请,业务请,工作请,交谊请,只要能想到吃喝由头,便成一桌酒宴,吃了山珍海味,还要来个酩酊大醉。据老河口市纪委清查,2000年全市招待费1980万元,占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支出的18%。还有消息说,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在2000亿元以上,相当于吃掉一个三峡工程。

  有钱也吃,没有钱也吃。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河北省阳原县,在全县财政紧张、办公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一些部门靠打“白条”几乎吃遍了全县上档次的饭店。因长期兑现不了现金,一些饭店只好攥着一把白条被迫关门。有一个餐馆老板拿着欠条找当地法院要账的时候,有关领导“理直气壮”地说:“法院没有办公经费,连公车的汽油钱都拿不出来,怎么还你账!”

  海南省乐东黎族自治县下岗女工吕碧晶拿出全部积蓄,又向亲戚借了一部分钱,开设餐馆经营,没想到餐馆开业不到3年,就被县里的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赊账拖欠了约47万元吃喝款。今年4月底,吕碧晶关闭了餐馆,把全部精力都放在讨债上。但到目前为止,她只要回了8000多元钱。

  “白条收据假发票,吃喝嫖赌全报销”

  政府庞大的职务消费成了一个“灰箱”,假公济私、铺张浪费和贪污腐败共同消耗着国家财富,其神秘面纱一直难以揭开。除了正当的职务消费外,里面究竟隐藏着多少被挥霍的过度消费和由公变私的个人消费,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为有公款“撑腰”,一些干部将“一掷千金”玩到几近疯狂的地步,拿着公款到赌场充当“大亨”,面不改色心不跳地挥霍公款。曾任湖北省政府驻港办事处主任、香港宜丰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副厅级干部金鉴培,贪污、挪用金额为湖北省之最。此人从1997年到1998年短短的一年多里,贪污、挪用公款1.88亿多港元,其中有过亿的资金是在赌场豪赌输掉的。

  “招待费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一语道出职务消费中的暧昧。老河口市纪委负责人说,招待谁、怎么招待,往往都是单位领导说了算,他说招待谁就招待谁,他说怎么吃就怎么吃,而且高档烟、酒和礼品等一些费用都可以打入招待费。

  对一部分人来说,公车甚至成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摇钱树”。在一些小车维修店,堂而皇之出售电饭煲、消毒柜等小电器,大家都明白这些费用可以入到修理费当中。据老河口市纪检和审计部门掌握的情况,有的县局级单位一部小车修理费用一年在6万元左右。6万元究竟花在哪里了,绝对是一笔糊涂账,说不清,道不明。几年前,曾有一个市对40多个部门公车维修支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平均每台车每年维修费高达2万元,比同类私家车高出数倍,就算其中只有20%的水份,那全国一年就要漏掉一二百亿元。

  不少群众认为,现在有的干部吃、喝、嫖、赌都可以由公家报销。只要能与权力沾上边的,个人消费不管是合法的、非法的都可以由公家“埋单”,公款旅游、私客公待、公款读书、公车私用、公款送礼等层出不穷,吃的开成办公用品,用的可以开成资料费,礼品、旅游费可以开成会务费,而且假发票、白条发票比比皆是。

  屡禁不止 管而无方

  从目前各种渠道披露的一些数字表明,全国职务消费的庞大令人震惊。有人估算,如果对现有职务消费体制进行改革,堵住其中隐藏的浪费与贪污腐败,全国一年可以从中“省”下一个三峡工程。

  职务消费的过度膨胀和腐败现象,虽有目共睹,但一直难觅医治沉疴痼疾的良方。有不少专家认为,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而职务消费的“管而无方”,就是导致行政支出膨胀、财政严重浪费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们看到,为堵住职务消费的种种漏洞,各地制定了不少规章制度,并开展多项清理与整顿。据老河口市纪委的统计,为管住干部一张嘴,1999年以来出台了32个400多条制止大吃大喝的规章制度,结果却并不理想。

  职务消费的隐性化、不透明、不规范带来了治理难题;而且职务消费与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紧紧联系在一起,不仅易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也为反腐败形成了很大的监督阻力。

  河北省阳原县纪委副书记郝卫军有两个不解:一是穷到没有办公经费,干部却可以“挤”出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大吃大喝;二是纪委出台了这么多规章制度,吃喝之风却没有丝毫收敛。

  这种困惑正道出了职务消费“非管不可,管而无方”的难堪现状。不少人士认为,现在对职务消费的监管,是一种成本很高的事后监督机制,而且没有相应的财政支出制度创新,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职务消费中公私不分、铺张浪费的弊端。

  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要突破几大难点

  经过两年的探索和实践,湖北省老河口市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试点改革,提供了一套可资借鉴的运作机制,也提出了改革中必须突破的几大难点问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消费主体思想认识障碍首先必须突破。老河口市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办公室主任陈玉启说,“一把手”原本拥有更多的“特权”——财务支配权,班子成员行政支出要向主要领导或办公室报告,个别“一把手”习惯于通过控制财权、职务消费权来管理干部。如果实行货币化到人,每个人都有了自主支配消费的权利,有些“一把手”便有大权旁落的感觉,怕失去了这个杠杆,管不住人。因此,不少单位“一把手”借口改革太难,易引起人心不稳定、影响干部工作积极性而抵制改革;或轻描淡写地改一改,换汤不换药。

  职务消费标准核定难是改革中最棘手的问题。目前,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做法是以前3年职务消费平均额为基数,下降一定比例,作为本单位干部职务消费的总量,然后再分公共职务消费和个人职务消费两部分。很明显,这只是权宜之计。有关人士指出,取消公车发放补贴,表面看全市一年可节约几百万上千万元,但这是以浪费严重的公车耗费现状作为基数对比后得来的,假如剔出公车耗费的水分之后再行对比,核定补贴基数,公车改革节约的成本可能会更多。而眼下的公车改革方案,将本可多节约的那部分资金变成“补贴”堂而皇之地落入了领导干部个人腰包,这就显得不公平,不合理。

  职务消费标准核定不科学,也会造成地区之间、单位之间、同级别干部之间的不平衡。经济较发达地区领导干部的业务量比经济基础相对差的地方业务量多得多,职务消费标准也有较大差距,沿海地区一个乡镇长的职务消费量甚至远高于老少边区一个县市长的职务消费量。同一级别的干部因分管的工作不同也影响到消费的数额,目前还很难拿出有说服力的定量依据证明哪个领导岗位工作量大小。

  再就是,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大环境亟待形成。目前在全国,仅有少数地方作了一些探索,还没有形成大范围推广的声势,因此进行改革的地方和单位难免瞻前顾后,改革难以突破。一些主要领导怕大环境不具备,孤军深入,难有作为,不敢跨出大步,只是等待观望,随大流。还有的担心“谁先搞,谁吃亏”,可能产生不公平竞争。

  从目前来看,实行职务消费货币化改革,一举多得,值得推行,关键是要设计一套科学合理核定职务消费标准的操作办法,在较大范围推行此项改革。并建立相应的预防和管理机制,对转嫁消费等少数钻空子者要严密防范、坚决惩处,财政、审计、纪检的监控措施要调整跟上,以保证改革深入推进。

 
编辑:宋方灿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