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8日电 中国国防报今天刊文称,步入新世纪后,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的兴起,中国军队已经加快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迈进步伐。
必须直面的军事变革
军事变革通常发生于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出现时代转型的历史时期。对人类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和阶段划分,军委江泽民主席曾指出,人类战争在经过冷兵器战争、热兵器战争、机械化战争几个阶段之后,正在进入信息化战争阶段。这一判断说明,人类历史上已大体发生过三次军事变革及与之相关的战争形态转型。而在前两次战争形态发生时代转型(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由热兵器向机械化转变)的历史关头,中华民族均错过了军事变革的良机而留下了历史遗憾。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迅猛发展,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开始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转变,世界军事领域发生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战争形态随之出现第三次时代转型———机械化战争形态开始向信息化战争形态转型:信息化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发挥出极其重要的作用,精确制导武器远程打击等成为重要手段;战场空间向陆、海、空、天、电(磁)多维领域扩展,争夺制空权、制海权、制天权、制信息权的斗争空前激烈;联合作战要求指挥体系实施快速高效灵敏的指挥,现代战争已成为体系与体系的对抗。与此同时,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调整军事战略,不断改变军队建设方略,以夺取新的军事制高点。未来20年,人类社会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变将加速发展。对世界各国军队来说,这20年也将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波及的范围将进一步拓展,变革的力度将逐渐增强,不仅发达国家取得重大突破,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或地区性大国也将迅速实施或深化军事变革。汹涌而来的世界军事变革大潮,已向中国提出了不可回避的严峻挑战。
人类社会技术形态和战争形态的时代转型,在向我们提出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与以往相比,当前的时代转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征。一是信息化对工业化或机械化积累的要求并不很高。信息化并不是在工业化、机械化高度发达的基础上自然产生的。就技术本身来说,工业化、机械化程度再高,也不会自然产生信息化。军事变革是以军事技术变革为基础条件的,因此,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群主导、带动和改造传统的机械化军事系统,将使战争发生质的飞跃,从而改变军事系统的面貌。二是信息技术更新周期短,普及速度快,扩散范围广。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我军发展信息技术提供了难得的环境和条件。
历史表明:能否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实现变革,会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支军队产生重大的历史性影响。当年,错过了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导致中国军队上演了一场大刀长矛对洋枪洋炮的历史悲剧。今天,当百年不遇的军事变革机遇期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时,如果错过这一发展时机,将意味着错过一个时代。因此,抓住机遇,推动中国的军事变革,便成了我们必须作出的战略选择。
与时俱进的指导理论
一般来说,军事变革的指导理论必须解决好3个问题:变革方向、变革模式和变革途径。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历史性机遇,军委江泽民主席提出了一系列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鲜明的与时俱进品质的推动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指导理论。
(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方向: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军队战争准备的形态和样式发生方向性转变,是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和标志。1993年,我军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实现了由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向准备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转变。对于什么是高技术战争的问题,全军经历了一个认识不断清晰和深化的过程。对此,军委江泽民主席深刻指出:“高技术战争,是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信息化战争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要战争形态。”这一重要论断,科学揭示了高技术战争的内涵,是对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转变的进一步升华。军事斗争准备基点的转变,实质是由工业时代的局部战争向信息时代的局部战争转变,具有明显的质变性质,已经引起中国军事领域一系列深刻变化,成为我军由机械化时代迈向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目标模式:军队实现科技密集型和质量效能型。军事变革最终体现为军队结构的转型和军队模式的确立,因此,军事变革指导理论必须对军队建设模式作出科学规定。1995年,中央军委明确指出,军队建设要实现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这一战略决策,是人类战争形态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的时代要求,也是军事变革对军队建设模式的根本性要求。机械化战争要求军队是雄厚人力与庞大机械化装备的结合体,战争往往表现为大规模集团作战和数亿吨“钢铁倾泻”的特征。信息化战争对军队模式的要求则是精兵、合成,战争以“信息决胜”为主要特征,科技水平和质量水平决定着军队的战斗力。为此,中央军委提出的军队建设“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正确把握现代战争形态转型规律的结果,具有鲜明的军事变革特征,已成为中国军队建设迈向信息时代的坐标。
(三)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基本途径: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完成“双重历史任务”。从工业时代中期到信息时代,西方军事强国走过的道路是:半机械化———机械化———信息化。我军处于机械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要努力向信息化过渡的特殊阶段。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六大要求全军“努力完成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这一要求蕴涵着三个基本点:一是我军建设必须以信息化为重点,这是军事变革的标志;二是我军建设不能抛弃机械化,这是由信息化战争的客观要求和我军实际所决定的;三是必须加速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这是信息化战争对机械化的新要求,即机械化已不是工业时代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化,而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与信息化紧密结合的机械化。“努力完成双重历史任务”,将标志着中国特色军事变革阶段性成果的完成。
总之,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和军队建设模式的转变,解决了“变革什么”的问题,发展战略和“双重历史任务”的确定,解决了“怎样变革”的问题。它们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解决了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方向、目标、模式、步骤、时限、途径等根本性问题。中国军事变革已经历了萌芽和发育阶段,今后将跨入一个加速发展的历史时期。
在重点环节上谋求突破
军事变革涉及诸多领域和诸多环节,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上,似应突出抓好4个方面。
观念革命是军事变革的先导,必须下大力促进思想观念的更新。10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中日战船装备性能不相上下,在个别舰船的性能上中国甚至超过日本。但从军事思想和作战指导角度看,由于大清水师观念落后、作战理论陈旧,最终导致战败。这表明,武器装备不落后而观念落后,照样挨打!因而,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我们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艰苦扎实的工作,力争在本世纪中叶完成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科技创新是军事变革的动力,必须实现军事科技水平的跨时代跃升。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是军事变革最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动力,对军事变革其他要素构成直接的制约和影响。离开军事科技及其物化了的武器装备的发展,强行改变军事系统结构往往是行不通的。因此,必须把军事科技水平的跨时代跃升作为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后发优势,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跃升。为此,当前一是要缩短战线、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战略性项目建设,使之进入世界军事科技和武器装备发展的前沿。二是科研先行,提高起点,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引进外援为辅的原则,注重国防科研和武器装备建设的前瞻性,在立足当前任务的同时,把科研的瞄准点集中在信息化战争中高级发展阶段上,为中国军事变革奠定中远期物质技术基础。三是着眼于提高体系对抗和配套保障能力,促进指挥自动化系统与主战装备系统配套、军兵种间作战指挥系统配套和全军作战指挥系统配套,为构建现代作战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基础。
军事变革离不开强大的人才支持,必须努力铸造优秀人才群体和队伍。正如军委江泽民主席强调指出的,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这一变革的重要保证。必须下大气力抓好人才战略工程,重点抓好指挥军官队伍、参谋队伍、科学家队伍、技术专家队伍和士官队伍。要大兴学习之风,在全军部队形成一个学习科学理论和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为我军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军事变革是历史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战略筹划、分步推进。军事变革,主要包括军事科技的革命及武器装备水平的跨越;人才知识结构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军事思想的解放和作战理论的创新;军队体制编制的结构性改造。这4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进而形成科学的现代军事体系,这是一个关系全局的复杂系统工程,也是一项几代人的宏伟事业。因此,必须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领导下,统一筹划军事变革的方针、原则、政策及步骤,以保证军事变革的科学性和连续性。与以往的军事变革相比,面向信息时代的军事变革具有鲜明的军地兼容特征,因此,通用性强的军事设施和国家有关基础性建设,必须兼顾经济功能与军事功能,国家科技与国防科技应相互兼容、相互促进,防止重复建设,造成信息、技术和资源的浪费。同时,军事变革必然涉及军队结构重组和人员的调整,每一阶段的成果都离不开国家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因此,军队和地方必须协调规划,完善配套政策,以有力推动军事变革向纵深发展。(国防大学战略教研室孙科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