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9月18日电 中国的SARS疫苗研制工作究竟进行到哪一步?青年时讯记者电话采访了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其负责人陈传宏表示,SARS疫苗的研制正在进行过程中,具体的进展现在还不方便透露。
国内防非典科技攻关组的一位小组成员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国内对于SARS疫苗的研究,正处在按部就班地研制过程中。据知情人士透露,香港大学的管佚教授并没有直接参与内地SARS疫苗的研制,他只是为SARS疫苗研制提供了病毒分离标本。
据悉,目前国内SARS疫苗的研究机构大大小小就有200多家,在北京则主要以6个研究机构分成两组进行,其中一支队伍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以及卫生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组成,另一支是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大学某生物工程公司以及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所组成,这两支队伍中,包括多位具有丰富疫苗研究和临床经验的院士、专家。
记者多次向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求证下月将进行疫苗人体实验的消息,得到的答案均是无可奉告或尚不清楚。
洪涛院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道,疫苗研制尚未进入临床实验阶段。据其了解,截止到目前,国内还没有任何一种SARS疫苗通过了动物实验阶段,而他对于很多报道中谈到的还有3个月或半年就可以研制出疫苗,进入人体实验的说法也持否定态度。
据洪涛院士介绍,目前关于SARS疫苗的研制,灭活疫苗、减毒疫苗都在进行中,如果按正常的疫苗研制周期和手续,至少需要3年时间才可能完成,因为研制出的疫苗首先是要经过动物实验阶段,然后再进入到临床实验和人体实验,而且还必须再一次通过流行性传染病的检验,最后到大批量的生产应用,而且即便是到了应用阶段也不能完全保证没有任何问题。
他说:“这些说法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现在对免疫机制都还不是十分了解,怎么就能做人体实验呢?比如说,像艾滋病病毒出现已经有20多个年头了,也还没有研制出疫苗。”此外,他还表示,一个成熟的疫苗是无论如何也不能跳过动物实验阶段而直接应用到人体的。不过,他表示,如果是特殊状态,各方面都给予绿灯和支持的话,疫苗也许一两年内就能研制出来。
SARS攻关药物组组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注册司副司长张志军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疫苗接受过药监局的检测,更没有哪种疫苗进入到临床实验阶段。关于目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已研制出疫苗将投入人体实验的消息,如果一切条件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的话,也要等到11月份,才可能投入人体实验。但现在也不能随便说,因为任何疫苗在检测中都可能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这一切都只有等到各方面的检测报告出来后才能对外公布。另外,他还指出,如果不再暴发SARS,也很难检测研制出的疫苗在人体内是否具有免疫力。
青年时讯的报道指出,总而言之,关于SARS的未知数还很多,这一疫苗的研制也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实现的。
SARS疫苗研制成功,是否就可以一劳永逸?
中国工程院的一位院士告诉记者,一般疫苗的预防概率都很难达到100%,绝大部分疫苗的概率都在90%左右,即便研制非常成功的疫苗也可能是在这100个人中全部有效,但在另外100个人中,就只对90或98个人有效。其中,还有少数人在打了疫苗后会产生不良反应,比如说发烧、头晕等,但这些反应都是一般健康人可以忍受的,而且不同的疫苗会针对不同的特定人群。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接种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降低易感性,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消灭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作用。当人群接种疫苗后,产生免疫的人数达到一定的百分率(一般要求在80%以上)时,则会形成一个免疫屏障。这个屏障可以保护一些未经免疫的人免受感染。
不过,专家指出,要客观对待疫苗这类生物制品的作用,尤其是当一种新制品问世的时候,在实验室效力检定结果和有限范围流行病学观察结果的基础上,不要从主观愿望出发作出不恰当的评价。因此,除了预防接种外,综合性防疫措施同样十分重要,防SARS不能全指望疫苗的研制上。
名词解释
中国现今非典疫苗的研制主要采取的是“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两种。
灭活疫苗: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将细菌或病毒杀死,使其失去致病力而保留其免疫原性,接种人体后可产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如乙脑疫苗、肝炎疫苗等。
优点:可多种抗原混合制成多价疫苗;抗原性稳定;经过灭活处理不会污染其他病原;可提纯抗原,加入佐剂增强免疫效果。
缺点:一般需要注射2-3次才明显有效;一般仅产生体液免疫;抗原要求量大,制造工艺较繁琐。
减毒疫苗:用人工诱导或从自然界筛选的方法获得对人致病力较弱的细菌或病毒制成的疫苗,接种人体后只能引起隐性感染并产生相应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达到预防相应疾病的目的。如卡介苗、麻疹疫苗等。
优点:注射一次即可有效;接种后似自然感染,形成完整的免疫;在一定范围内疫苗病毒可排斥毒。
缺点:抗原不稳定,灭活即失效;易污染其他病原。
相比较而言,灭活疫苗研制成本相对较低,时间也较短。(据青年时讯记者杨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