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京报:义务教育“市场化”令教育乱收费屡禁难止

2003年09月17日 14:00

  中新网9月17日电《中国经济时报》刊登孔林的文章,指出教育资源不平等在客观上导致了义务教育的“市场化”,从而使得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

  文章说,教育乱收费问题的责任并不全在学校方面。有些学校确实是在认真地执行政府之收费规定的,起码并无违规的故意,但总有学生家长“主动”将钱送上门来。钱数少的时候,学校当然不为所动;但当数额足够大的时候,有些学校“挡不住诱惑”,便收了。只要学校口子一开,发现甜头大大的有,自然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

  那么,学生家长为什么要主动给学校送钱?文章指出,其关键在于,虽然整体来说义务教育资源供给充足,无奈学校之间的差别化现象日益严重,有的好得很,有的则差得多。如此一来,义务教育的供求关系就发生了变化,差的学校固然过剩得很,但好的学校便一下子供不应求了。而作为家长的,都有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起码愿望,于是无不使出浑身解数往好学校里挤,如果没有特别的路子,或孩子的成绩并不具有竞争优势的时候,许多家长便想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通过金钱的作用来弥补。

  金钱的威力当然巨大,许多本不该市场化的东西,经不住它的巨大冲击,已然“市场化”了,比如权力,比如义务教育等等。权力的市场化,自然就是腐败;而义务教育的市场化,当然就是屡禁不止的“乱收费”。

  由于不同的学校所提供的是不同质量的教育产品,所以按质论价就成了天经地义。差一些的学校是免费的;好一些的学校,如区重点以及普通学校里的实验班、重点班之类,便可以合理合法地收费了,至于再高级一些的市重点,价格当然就“更上一层楼”了。

  市场的基本规则就是按质论价,既然政府许可义务教育市场化或部分市场化,然后再指责学校“乱收费”,道理上就有些说不通。

  一方面,重点学校的收费资格是经过政府批准的,学校按规定收费既合理又合法。虽说政府对收费价格有控制,但只要市场因素一介入,政府的控制便鞭长莫及。因为严峻的供求矛盾摆在那里,许多家长拿着钱都怕找不到门子送,政府如何控制得了?真要控制得严了,“交易”便转入地下进行,奈何?

  另一方面,政府不但没有在平衡学校之间的资源方面有所作为,反而继续进一步地加剧这种不平衡,目前北京地区还在搞什么“示范校”建设,一旦成为“示范校”,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的配备自不用说,连体育馆、游泳馆都是必不可少的。如此“示范校”建成,便自然会有家长自动拿着钱送上门来。

  简而言之,政府一方面通过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在客观上推进义务教育的“市场化”,另一方面又在努力地打击教育“乱收费”,即使不是表演,起码也是南辕北辙、费力不讨好的。(孔林)

 
编辑:金秋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