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昆明8月27日电(记者张明)今届昆交会专设“东盟馆”,东盟十国展商首度集体亮相,已引发“东盟热”在此间骤然升温。但有专家分析指出,在这股热潮中,企业“缺席”现象颇值得关注。
在专家眼中,企业“缺席”现象已然出现三大苗头:即政府部门“热谈东盟”,但对进军东盟企业的实质服务意识差;东南亚研究热,但企业题材少;企业“东盟意识弱”,抢占先机意识滞后。专家认为,企业应是未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舞台上的主体,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功能不能弱化。
专家提醒,国内企业在与东盟各国做生意时要有针对性。东盟各国在度过了肇始于一九九七年的金融危机后,现在大都处在一个缓慢恢复、增长期,但各国在危机中所受的创伤不尽相同,因此恢复和增长也不平衡,国内企业应该准确看到各国企业的“后背”:国家经济环境、经济水平、投资条件和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这种“针对性”也体现在“不要急于求成,一定要弄清楚该国有关的法律法规,尤其是进出口贸易的相关法规。”
专家亦指出,中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想在东盟市场立足,政府和企业需采取五方面对策:政府和民间应尽快建立为中小企业出口经营服务的组织机构;政府部门需尽快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出口和国际化战略的法律法规,有针对性地实施产业和贸易政策;政府和金融机构应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中小企业在开展出口业务时要加强协调与合作;中小企业开拓东盟市场要加强调研工作,深入了解各国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