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8.4”中毒事件元凶:“毒气之王”芥子气

2003年08月25日 17:51

  中新网8月25日电 最近,中国齐齐哈尔市在土建施工中偶然挖出了5个锈迹斑斑的金属桶。当时就有16人先后出现了皮肤呼吸道、眼睛中毒症状。当将桶子卸下盖子进行切割时,毒气迅速扩散。至今,已有40多人严重中毒,其中轻者眼睛肿痛、皮肤溃烂、呼吸困难。重者全身化学灼伤面积达95%,处于病危之中。

  经查明,这批金属桶乃是侵华日军在投降前夕遗弃、埋下的芥子弹原料。芥子弹或称芥子气弹是将剧毒化学物质——芥子气制成的炸弹或炮弹。

  据新民晚报的报道,芥子气的化学名为:双(乙位-氯乙基)硫代物或β,β’-二氯乙基硫代物。它是一种油状液体,具有微弱的甜臭味。熔点13-14℃,在此温度之下会凝结成柱状结晶。它的沸点为215-217℃。它随蒸汽挥发,微溶于水,遇碱会水解。可以采用漂白粉或次氯酸钠溶液中和冲洗能缓解。

  芥子气最早是由德国化学家梅亚在1886年用β,β’-二氯乙基硫代物与氯化氢气体合成,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已被德国军队制成毒气弹使用。

  芥子气不仅杀伤力大,而且受害者会受到极大的痛苦和折磨。所以它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就被世界各国定为非人道主义武器,也为《日内瓦公约》所明文禁止。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通过的《禁化武公约》中还明确了此类化学武器遗弃国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编辑:赵莉
相关专题:侵华日军遗弃化学毒剂伤人事件
  打印稿件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