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6日电 经济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汇率问题对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的中国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在目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负面作用远大于正面作用,因此,人民币还不宜升值。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专家王元龙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对目前的中国经济至少会带来五方面的负面作用:
1,抑制出口增长。人民币升值后,中国出口企业成本相应提高,会削弱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利于出口的持续扩大,从而对中国大量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竞争力造成伤害。
2,导致外债规模进一步扩大。因为人民币升值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中国资本市场,使中国的外债规模相应扩大。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在中国金融市场发展相对滞后的情况下,大量短期资本通过各种渠道流入资本市场的逐利行为,容易引发货币和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由于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为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迫使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大量买进外汇,从而使以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相应增加,造成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4,增加就业压力。由于目前中国提供新增就业机会的主要是出口和外资企业,人民币升值将抑制或打击出口,最终将恶化就业形势。
5,盲目升值将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的平衡和金融市场的稳定。
中国社科院国际金融研究所易宪容教授认为,目前各国货币汇率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如何为本国民众创造就业机会的竞争。人民币如果升值,必将使中国本来就很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
他援引高盛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价格因素只能解释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很小部分。即使人民币升值,也不会对中国的出口竞争力造成很严重影响,那些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国家也不会因此而改善其国内的通货紧缩局面。而人民币升值却会给中国的就业市场造成严重影响。因为人民币汇率上升最关键是会导致中国不可贸易品(诸如土地、劳动等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从而减弱国内需求,进而对就业市场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专家们还指出,虽然人民币升值可使中国在吸引外资、偿还外债和购买国外商品时获得一些好处,但也会带来抑制出口等负面影响。根据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进出口结构状况以及对国际市场商品、货币供求关系的综合判断,中国政府不宜在国际压力下采取升值举措。
专家建议中国采取五项对策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
经济专家认为,面对国内外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和压力,中国应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同时,可采取一些积极措施来调节人民币的供求,以缓解外汇储备大幅增加所带来的巨大升值压力。
综合专家们的意见,他们认为,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可采取五项对策:
完善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随着中国资本项目管制的逐步放开和人民币逐步走向市场化,外汇市场的供求也会更多地体现经常项目外汇收支以外的外汇供求,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将逐步过渡到经常项目为主兼顾其他因素特别是资本流动的情况。
改进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银行结售汇的强制性与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封闭性是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缺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将目前国内企业的强制结售汇制逐渐过渡到意愿结汇制,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同时使价格也能灵活地引导和调节供求。而且,中国外汇储备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当前推进人民币结售汇体制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目前情况下可以先由外汇管理局审定,允许一些企业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并逐步扩大此类企业的范围和留存外汇的比例,同时简化进口用汇的审批内容和程序,直至最终完全实现自由结售汇。
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主要包括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区间,减少中央银行在市场上的干预频率,代以其他的经济方式和手段调整汇率水平。同时,人民币汇率调控目标可由盯住美元转为盯住一篮子货币。篮子中包括美元、日元和欧元三种货币,可根据贸易情况选择适当权数。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过度增长并更好地利用这些储备资源。一是要建立将储备转化为投资、将资金转化为资本的新机制,制定更积极的对外投资战略,可以考虑将外汇储备与国有企业的跨国经营战略、银行的国际化经营战略相结合;二是保持外汇储备资金的流动性,并在保证流动性、保本的基础上寻求长期稳定的收益;三是应尽快改变将外汇储备大都压在美元和美国债券上的状况,增加欧元等币种在中国外汇储备中的比重;四是外汇管理当局应在外汇储备管理过程中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框架。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的进程。目前,针对外汇市场的供求形势,中国可考虑提高经常项目的可兑换程度,如增加居民和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支出使用额度,并将以前一些实际受限制的项目适当放开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资本项下的可兑换要慎重、有序推进,在条件尚未成熟时贸然出台政策或实施开放可能导致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