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中新社通讯:广东汕头澄海薄壳米香飘海内外

2003年07月26日 10:08

  中新社汕头七月二十五日电 题:广东汕头澄海薄壳米香飘海内外

  中新社记者 王惠存

  著名侨乡广东汕头澄海闻名遐迩的海鲜——盐鸿薄壳米,日产二万五千多公斤,远销港、澳及东南亚一带,海内外乡亲回乡看看,都不忘尝尝薄壳米,凡吃过盐鸿薄壳米的人,都称其为岭南独特的海味之珍。

  时下,正是薄壳米生产的旺季,记者在广东汕头澄海区委办公室副主任林培生的陪同下,参观了薄壳米之乡——盐鸿镇。

  林培生是本地人,他说,薄壳,学名寻氏肌蛤,因壳薄故而俗称薄壳,属贝壳类海产品,生长繁殖于浅海湾的滩涂中,常成片粘连在一起,用足丝附着在泥沙上。夏秋是采捞季节,渔民们采捞后,将薄壳加工脱壳煮熟,取其块肉而称薄壳米。

  薄壳米含有丰富蛋白质,有较高的营养和经济价值,潮汕人对薄壳米的吃法多种多样,多数人在早餐吃稀粥时,用一盘薄壳米蘸普宁豆酱作美食菜肴,也可用韭菜花炒薄壳米,或用薯粉拌入薄壳米煎成金黄香脆的薄壳米烙。

  盐鸿镇是目前潮汕地区规模最大的薄壳米加工基地,加工薄壳米已成了这里一项特色经济产业,现有近三十家生产薄壳米的加工场,记者在这里目睹了打薄壳米这一古老而奇特的食品加工全过程,见识了这一驰名海内外的特有行当。

  在乡民林群壮的生产工场,记者看到该工场恪守“遵循古法”的制作工艺,林群壮说,薄壳米在制作时,要经过脱磴、漂洗、煮沸、捞米和装篓等近十道工序,每五十公斤鲜薄壳可加工出薄壳米八公斤左右。他说,生产过程中对火候、水温、盐量的控制尤为考究,只要一道工序出错,就会影响薄壳米的口感、外观和缩短保鲜时间,更卖不上好价钱。这里生产的薄壳米颗粒鲜红,肉质肥嫩且鲜味浓郁,因而成了市场的抢手货。

  据悉,这门生产薄壳米的手艺是祖辈传下来的,现在连乡里最老的人也不清楚是什么时候传下来的,每年的端午节过后,就开始加工开炉,至农历七月薄壳最肥,生意最旺,八月十五前后秋风刮起的时候,加工点开始歇业。

  薄壳全身都是宝,剔去肉的薄壳壳,既可烧成贝灰,用作建筑材料,也可磨粉加工成动物饲料添加剂,是高级的辅助饲料,加工薄壳米用过的汤水,经过滤可制成蚝油,泥锭泥水则是富含钙质和高盐度的有机肥料。

  如今,盐鸿镇生产薄壳米仍沿用人工操作的原始生产方式,生产场所和设备较为简陋,专业户们的营销模式还处于一种小农经济的保守状态。

  此间人士认为,倘若能够利用传统生产工艺,溶入现代先进的生产流程和科学的经营理念,打造出享誉海内外的“薄壳米”品牌,这将会使该镇的特色经济有更大的飞跃。完

 
编辑:宋方灿

  打印稿件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