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七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周音)中国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损害调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张小济今天在北京举办的“捍卫企业品牌,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研讨会上说,跨国犯罪集团开始直接参与中国国内批发和组织造假活动,他们组织假冒商品出口,致使假冒国际品牌的范围越来越广,中国海关以及国外查获的假冒商品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课题组最新做出的“制假售假对国民经济损害的调查研究”显示,有百分之三十五的外商投资企业认为,假冒国际品牌的商品已销往海外市场。
张小济介绍,假冒商品出口渠道主要包括订单生产和边贸出口。订单生产是企业接受外商、国内外贸公司或海外中间商的订单后,生产国外品牌产品,其中有些是主动制假,有些则是生产企业不知情,被中间商利用,收益也大多被中间商获取,“海外中间商”中不乏长期从事跨国假冒活动的团伙。
对于此类案件,执法部门因缺乏判定其假冒侵权的依据,案件查处难度较大。假冒产品通过边境贸易出口,查处和监管难度也很大。
张小济强调,假冒产品的出口不仅损害外国公司的利益,也严重损害中国投资环境和外商在华投资的信心。
课题组调查研究发现,直接假冒的生产和销售活动已变得更为隐蔽、更具组织性。首先,中国政府采取严厉打击措施后,制假活动地点向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转移。其次,造假团伙分散作业,跨地区有组织生产特点突出。
课题组反映,与三年前相比,多主体协作和跨地区有组织制假售假活动更加突出,为逃避惩处,其行为也更为隐蔽,每一场所往往只保留少量产品和假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