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执法者与其对手之间的较量,总是“水涨船高”
本刊记者/陈静
6月28日,《居民身份证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上获得通过。与新法规同时推出的,是一张对很多国人来说还颇为陌生的磁卡——新型居民身份证。
我们现在所熟悉的身份证,是采用照相翻拍技术加上塑封制成的,它也被称为第一代居民身份证。而新型居民身份证将于明年正式推出。据介绍,新型身份证具备视读、机读两种功能,说它的“新”,是在于它的背后纳入了一块IC卡式的芯片,其内部可以储存多种信息,包括姓名、性别、民族、出生日期、常住户口所在地住址、公民身份号码、本人相片、证件的有效期和签发机关等。
据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的吕玉琴教授介绍,新一代身份证的核心,其实就是所嵌入的那块集成线路芯片。作为公民身份的证明,居民身份证所携带的芯片本身将被设定为不可擦写型。
“新身份证的好处在于更加方便,可以联网查询信息。”正如吕教授所指出的,嵌入了芯片之后,大批量查验或通过网络查验身份证成为可能。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第二代身份证的这种便利性,极具吸引力。
居民身份证作为我国居民的惟一法律证件,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第二代身份证的即将面世,说明政府决心在这一领域中更多地运用科技来进行管理的有益尝试。
“科技含量不会太高”
事实上,政府对于第二代身份证的出台已是酝酿许久,其相关项目的启动,可以倒推至2001年。
在那年6月份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智能卡博览会论坛上,有关部门公布,第二代身份证将全部采用国产芯片,并由多家国内芯片厂家通过竞标而取得生产权。从那时起,人们对于第二代“高科技”身份证,就充满了期待。
不过按吕玉琴教授的看法,新型身份证的科技含量不会太高。“相关的芯片技术在国内已经发展的相对成熟,但这和高科技无关。”一张新型身份证所包含的技术,不会比我们现在已经广泛使用的银行卡更高。据吕教授介绍,我国目前所欠缺的是对芯片的加密技术,“国内的芯片加密技术水平较低,目前这方面的技术多是从国外引进。”
现在的IC卡芯片技术可以足够发达,高储存量不是问题,可以储存各种图像信息。但这要涉及到一个成本上的问题。据介绍,一块芯片的成本是和它技术含量成正比,技术含量越高,其成本自然也就越高。如果你想储存进去人的指纹和眼睛视网膜的信息的话,技术上不是做不到,但这张卡的成本会大大增加。一张普通的IC电话卡的成本大约为几元钱,其中绝大部分是芯片的成本。而据估算,新型身份证的成本为20元左右,由此反推,吕玉琴教授认为,新型身份证所包含的技术含量不可能太高,它包含的信息量也不会很大。
今天的幻想与明天的现实
警铃骤然大作,大厅内的检测器开始搜寻罪犯,方法很简单,只是扫描一下人们的眼睛,就能迅速找到与其相联系的各种生物以及社会的信息。这是斯皮尔伯格执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的一个画面。尽管这是一部科幻影片,可是谁知道在多久以后的将来这些幻想会变成现实呢?
据《简氏防务周刊》消息,美国政府已经最终下决心开始建造一套边境管理系统。该系统定于2004年10月份开始运作,届时将可满足身份验证及识别入境证件里生物装置的要求。而所谓的生物装置,则主要是包括指纹鉴定和电子化视网膜扫描。美国人曾经对是否建立高科技含量的身份证件争论不休,觉得这样会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而对于支持建立这种身份证件的一方来说,技术的足够完善是他们手中最强有力的一张牌。
今年4月,芬兰政府规定,从2004年6月1日起,芬兰公民可以向当地警察局申请一种新的电子身份证。新的电子身份证将原先的电子身份证和社会福利卡融为一体,上面不仅有持证人的照片,还储存有持证人的个人身份信息以及享受的社会福利待遇方面的信息。
而欧盟也在6月20日宣布,将在欧盟居民的通行证上和非欧盟居民的护照上添加数字化处理了的指纹和对眼部的扫描。欧盟特地投入1.4亿欧元作为对相关技术进一步开发的支持。
的确,如果说在以下几个方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广泛的计算机数据库的建立和登记;软件数据储存和处理系统;数字化的指纹识别;笔迹扫描;面部特征识别技术;声音辨认设置;电子化视网膜扫描;以及其他生物测定监督技术等等,那么又有什么理由不把身份证件变得更加先进呢?
“没有不可破解的技术”
既然第二代身份证带有一定的科技含量,人们自然而然地会希望,它是不是能够遏止不法分子制作假身份证?
“有矛就有盾,从来就没有不可破解的技术。”吕玉琴教授这样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因为对于专家们而言,由人创造的任何系统都不是百分百安全的。
这是一件很矛盾的事情,防伪的安全措施与作假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竟是相辅相成的。当身份证件被制作为智能卡,并且应用了当前最保险的技术时,实际上就是将所有现存的智能卡系统暴露了出来。有国内一流的安全专家指出,随着越来越多的智能卡式的身份证件投入使用,越来越多的人也将知道如何破解他们。
同时,还应考虑到用来检测身份证件真伪的中心数据,它们的安全与否将是关键而致命的。要想保障中心数据,就必须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可靠的辅助安全检测,而这又不得不依赖于因特网和电话系统。然而,直到今天,防止人们攻击网络系统的完全可靠的安全性措施尚未找到。这里的形势仍然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此外,如果采用高科技安全措施的智能卡被破解了,人们将无法分出哪个是伪造的卡,哪个是真正的卡。要知道,一个被科技所包装的身份证件可能不太容易被伪造,然而一旦成功,这种伪造就足以以假乱真。
9·11之后,美国人曾就是否建立存有生物数据的身份证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其中反对者们的意见不仅耐人寻味,而且一时间竟无人能够反驳。
在反对者们看来,从人们在登记处拿到最初的身份证件,到后来多次用于鉴定,这个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变量。为了保证没有人能够趁虚而入冒充持卡人,其中容许变动的范围必须设得很窄小,以至于有时候真正的持卡人反被认定是冒充者了。
倘若结合我们的新型身份证情况来看,吕教授的担心更是不无道理。导致伪造活动出现的因素,科技上的原因当然是主要的,但制度上的原因同样不可忽视。
凡是冒风险的伪造活动,必定是有利可图的。比如今年5月份,因为SARS的缘故,政府规定看病开始采用实名制,这就让身份证又多了一个功能。然而事实上,在我国,身份证集聚了多种功能于一身,干什么都要用到身份证,如邮局取款、办执照、学习考试报名、买股票、打工、上网注册等等,没有身份证已是寸步难行。但这种“一证走天下”的现状,却大大助长了对伪造身份证的过分需要,从而使得伪造身份证的利润很高。
由此,吕教授得出这样的结论,“新型身份证的安全性是相对的,不要指望它能根本杜绝造假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