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11日电题:滕少泉潜心创作大型《红楼梦》系列画卷
作者:王帅
现年80高龄,被中国文联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的滕少泉先生,创作的大型《红楼梦》系列画卷即将问世。这是滕老用20年心血精心绘制的一部融思想性与艺术性为一体的力作。
在谋篇布局中提升
滕老1923年出生于山东掖县,一生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追求与创作。为了拓展人物画的表现空间,在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的有机结合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他在中年时期就开始对《红楼梦》的研究和绘画创作,特别是近20年,更是把晚年的全部精力集中投入到绘制《红楼梦》系列画卷的创作,力求通过手中的画笔表现出这部文学名著的思想精华,而不仅仅是只重视人物刻画、而忽视整部作品文学内涵的挖掘。
目前,滕老已完成该系列画卷120余幅。其中即有“金陵12钗”这样传统内容的单幅作品,也有上百位人物的大型作品“群芳浴春图”。其画幅的大小、内容的多寡,多因人物故事情节的需要而精心设计,通过不同的场景变化,使整个系列长卷更富韵味,让观众的视线随着画卷的发展,从不同角度领略其新的变化,充分展示出《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艺术的瑰宝。
滕老还在每幅画的题款中,引用很多研究《红楼梦》史学家们的诗词歌赋,通过不同的内容充分表现原著的深遂内涵。同时,滕老还以他优秀的书法艺术,加强了画面的艺术气氛,表现了中国画诗、书、画融于一炉的艺术特色。
滕老在《红楼梦》的整体创作中,十分注重艺术性、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他常说,艺术性就是要表现出作者在艺术上的追求,体现高人一筹的艺术水准。故事性就是要在画面上体现出活生生的故事情节,包括人物关系、场景、时间等因素,有时还要根据需要增加一些合理的情节,已达到引人入胜的画面效果。而趣味性则是把一些俏皮的情节、活泼的内容巧妙地安排在画面里,与画中严肃的内容形成对比,既丰富画面的对比又增加读者的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大胆突破 形成风格
以往画家在创作仕女图时多以工笔为主,力求人物刻划形似、逼真,但画面难免呆板,缺乏生动。为此,滕老在创作时多以兼工带写的笔墨,追求形神兼备。即在人物形象上基本用工笔开脸,端庄典雅,笔感细腻,而在画衣纹、服饰、山石景物则渐以半工半写画法,或全然放开笔墨,大胆地表现出笔意墨韵,烘托出国画特有的画面气氛,逐步破开工笔的拘谨,产生出工、写巧妙结合的画法。使画面主题人物形象饶具风采,衣纹服饰俊美飘逸,色调艳丽隽秀而不俗,同时,配以着墨或清淡、或浓烈的外部环境,整幅作品形、神、意俱全,蕴味绵长,意境深远。
滕老十分擅长小写意人物,在继承中国画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比如在创作“群芳浴春图”时,原著中只是一个不重点的情节,但可以借助这个情节集中画出众多的红楼人物、园林景色,展现出大观园在春天里人物精神面貌中的喜悦和向上的一面。为了画好这幅大型作品,腾老大胆地借鉴了原著中其他章节中的人物及景致的描写内容,集中地把各色人物活动描绘在一起,独具匠心,突出了对原著的艺术表现,加强了绘画语言的强度,效果旻然。
不断推敲凝炼 形成精品力作
滕老在创作时,没有把画《红楼梦》单纯地理解为画仕女,而是在整体策划、谋篇布局下功夫,通过绘制这些仕女的生活、命运和遭遇,来深刻揭示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为了更好地创作出《红楼梦》系列画卷,融入更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滕老在创作伊始就对原著涉及到的历史、社会、人文等方面作了大量而深入细致的研究。如园林建筑、人物服饰、礼仪、规制等,都借鉴了大量的史料和红学研究成果,力求作到内容贴切、真实再现。
在深入研究原著的基础上,滕老在创作上根据人物性格的迥异,着重以服饰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赋予人物以生命。在迎春的表现上因其性格内向,有“二木头”之名,故服饰多素淡,而看似为桃花的秦可卿,则予以艳丽的服饰体现出画中人物的鲜明个性:以人入画,以画示人。
同时,由于一幅画只能体现出画中人物一时的喜怒哀乐,无法顾全,滕老又独创了多幅并举、共画一人的艺术风格,以塑造和表现人物情感的多个方面。如“黛玉葬花”就是用两幅画来表现的:一幅刻划出黛玉的儿女情长、纯真可爱的一面,而另一幅则画出了黛玉寄人篱下、情绪忧郁的一面。两幅画在处理上截然不同,有着全然不同的艺术感受,深入浅出地表现了原著内容,充分显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也体现了一代画师的严谨、务实的艺术品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