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9日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科学依据能够证明转基因食品不安全。”食品安全专家、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陈君石这样说。“转基因标识只是为了告诉消费者一个事实,就如同告诉这是猪肉而不是牛肉一样。不喜欢猪肉的人可以不吃,但并不表示猪肉不安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朱祯研究员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
科学时报今日报道,7月3日,北京市农业局公开曝光了14个没有依法进行标识的转基因产品,不少著名品牌的色拉油和调和油位列其中,旋即引起媒体关注。“转基因食品的不利影响有哪些”、“转基因食品毒性”等提法很快出现在一些新闻评论中。陈君石认为,没有依法进行转基因标识,问题不在于健康问题,而在于公众的知情权受到了侵害。
据称,对食品进行标识多出于对公众的健康考虑,因此常被称为健康标识,比如一种叫作“阿斯巴甜”的甜味剂就曾在说明书上有这样的标识:苯丙酮尿症患者禁用。“转基因标识不同”,陈君石强调,“它主要为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并不表示存在健康问题。美国采取的就是自愿标识制度,而欧盟、日本等国则采取强制性标识制度。这只是不同国家选择的管理手段不同而已”。
据有关专家介绍,联合国食品法典委员会对转基因食品的定义是“用现代生物技术生产的食品”,一种转基因食品从开始研究到初步上市,要经过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过敏性试验等多种试验,这个过程约需8至10年时间,但目前还没有任何一种现有食品会经过如此严格的检测。尽管现在市场上的转基因食品约有四五千种之多,有两亿多人天天在吃,但至今也没发生任何问题。这位专家说:“你如果选择不吃转基因食品,却因为不知情吃了,你有理由感到气愤。但如果你为曾经吃过转基因食品而担心健康,却真的不必过虑。”
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之所以支持发展转基因技术,主要是它能大幅提高粮食生产。“但这并不代表我国不关注转基因食品可能存在安全风险,”两位专家认为,我国对转基因生物的态度是非常审慎和认真的,至今未批准任何一种国内自行开发的转基因食品。
报道称,尽管转基因食品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和抗病能力强的优势,目前也没有任何不利于健康的证据,但转基因食品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需要对其安全性进行长期监测,这也是其登上人类餐桌几十年,而公众的疑虑和有关安全争论一直存在的原因。
对此,有关专家表示,农产品原材料的这种复杂性的确使食品加工企业难以掌握,所以,要求在产品上标注任何含量的转基因成分无疑都会增加成本,且操作上也有难度。所以国际上通行的做法是当加工食品中转基因含量达到某一规定数值以上才进行标注,在欧盟,这个值是1%,日本是5%。这些努力,无疑都是向公众提供吃与不吃的选择权。(张庆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