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年中经济观察:中国金融业尚未走出非常时期

2003年07月04日 08:37

  中新社北京七月三日电题:中国金融业尚未走出非常时期

  中新社记者李鹏

  一位专家说,如同上届政府遭遇洪水泛滥和亚洲金融危机,本届政府的开局同样经受了两大突如其来的挑战:“非典”疫情和美伊战争。

  突发挑战虽然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中国经济,但其危险是短暂的、有形的、可控的。新政府最终顺利化解了危机,中国经济重新步入正轨。

  在今年上半年遭遇突发挑战的艰难时刻,中国金融业的运行没有受太大影响:成立银监会加强监管,彻查金融腐败大案要案;抬高房贷“门槛”,剑指房地产泡沫;抓紧部署农信社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等等。

  值得关注的是,许多人认为金融机构应该在“非典”时期出手“救市”之际,中国的金融政策表现得异常谨慎:中国央行挤压地产泡沫,甚至放出风声要进一步收紧银根,调高存款准备金率,而政府高层对金融业的腐败与违规案件也毫不手软。

  为什么?因为中国金融业自身也处于“非常”时期,因为与“非典”疫情这样的突发危机相比,真正的危险是潜在风险,是那些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慢性病,比如金融风险。

  长期以来,中国的金融企业在某种程度上承担了政府的一些职责,造成不良贷款比例过高的现状,给中国的金融业造成了极大的隐忧。而近年来不断爆出的金融案件已经向决策者敲响了警钟,中国的金融体系还隐忧多多。

  正因为如此,专职监管的银监会从中国央行中分离出来,其首任主席刘明康坦言“时间已经十分有限”,在其施政方针中处处紧扣着“风险”二字。

  但是,监管格局的完善并不是中国金融改革的全部。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三驾监管马车已经各司其职,但是能否改变金融监管“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痼疾?能否让国有金融机构顺利实现商业化改革?能否在放开旧包袱的同时化解新风险?

  金融风险其实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风险。一位中国财经高官承认,近几年,中国经济运行中的许多问题,诸如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农村经济发展资金不足、资本市场低迷等,都与金融改革滞后相关联。

  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虽然使中国认识到金融风险的严重性,但不可否认,金融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中的短腿项目,到目前为止,中国金融业还远没有脱离其非常时期。完


 
编辑:张明
相关专题:走出非典阴影 迎来一片蓝天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