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国内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资料:《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

2003年07月04日 08:28

  中新网7月4日电 《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全文:

  2003至2007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审计工作已进入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不断深化、寻求进一步发展的新阶段。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促进审计工作在新世纪新阶段取得新的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十六大要求,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继续贯彻"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方针,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在促进改革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以审计创新为动力,以提升审计成果质量为核心,以加强审计业务管理为基础,以"人、法、技"建设为保障,全面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基本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

  三、今后五年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继续坚持以真实性为基础,在财经领域打假治乱,促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继续严肃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惩治腐败,推进廉政建设。

  --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

  四、在审计内容和审计方式上坚持"两个并重":

  --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效益审计以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为重点,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维护国有资产安全。

  --实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逐步提高专项审计调查的比重,争取到2007年,专项审计调查项目占整个项目的一半左右。重点调查国家政策法规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重大决策的落实情况,促进加强宏观管理,完善法规制度。

  五、着力加强三项基础工作:

  --实行科学的审计管理,整合审计资源,促进提高审计工作层次和水平。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进一步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大力推广先进审计技术方法,积极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的审计方式,促进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六、财政审计,以促进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建立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制度为目标,以中央预算执行审计为重点,实现由收支审计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在支出审计方面,由主要审计中央本级支出向中央本级与补助地方支出审计并重转变。

  --进一步加强中央本级支出审计,促进建立科学的预算定额和支出标准,规范预算分配行为。

  --深化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审计,加强对与一级预算关系密切的重点二三级单位的审计监控。经过五年努力,使一级单位预算管理逐步走向规范,二三级单位重大违法违规问题明显下降。

  --探索建立规范化的部门决算(草案)审签制度。

  --强化中央补助地方支出审计,促进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固定资产投资审计以效益审计为主,促进提高建设资金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规划协调,搞好国家重点区域环境保护投入和重大环境保护项目的审计监督,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环境审计模式,促进落实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

  --掌握社会保障资金总体状况,着力从制度和管理上揭露分析问题,维护社保资金的安全完整,促进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重点财政专项资金的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揭露挤占挪用、损失浪费等影响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的问题,促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

  --进一步改进税收审计,更多地采取专项审计调查方式,揭露和反映国税征管和海关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深化征管体制改革,从管理机制上解决税收流失和执法腐败问题。

  七、金融审计,以促进防范风险、提高效益、规范管理为目标,推进建立安全高效稳健的金融运行机制,促进金融监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

  --以国有商业银行为重点,揭露金融机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政策、制度和监管上分析原因,促进规范管理,依法经营。

  --改进国有商业银行审计方式,以总行为龙头,逐步实行联网审计。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加大证券保险和政策性银行的审计力度。

  --逐步将国外贷援款项目对外审计公证业务分离出去,重点加强贷援款项目建设管理情况的监督。

  --加强政府外债管理情况的审计调查,促进完善外债管理体制,防范政府偿债风险。

  八、国有企业审计,以摸家底、揭隐患、促发展为目标,坚持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中心的企业审计路子,促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检查企业会计信息特别是损益的真实性,严肃查处各种弄虚作假行为和重大违法违规问题。

  --评价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揭露重大经营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关注企业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检查分析企业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

  九、经济责任审计,坚持"积极稳妥、量力而行、提高质量、防范风险"的原则,加强协调指导,全面推进县以下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扩大县以上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覆盖面,推动部门单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加强法规建设,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十、加强审计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

  --积极提出建议,配合做好有关审计法律法规的修订工作。

  --建立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实行审计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明确主要环节的工作目标和质量要求,实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审计风险。

  --根据审计质量控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准则,吸取国际先进经验,进一步规范审计管理和审计行为。

  十一、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积极实行审计结果公告,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

  --改进现行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建立适合于对外公告的审计报告制度。

  十二、探索建立适应审计工作需要的干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审计队伍素质。

  --根据岗位职责和年度工作任务,以签定目标责任书为载体,实行"一把手"工作目标责任制,全面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加大竞争上岗、交流轮岗力度,健全科学的业绩考评体系,逐步形成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

  --优化干部队伍结构,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争取到2007年,熟悉审计业务,同时又了解和掌握工程技术、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知识的人员占整个审计业务人员的一半左右。

  --采取坚决措施,加强派出局、特派办的班子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工作水平和管理水平。

  --健全审计职业教育体系,针对不同职级、岗位和知识结构的人员,实施分层次培训,使培训工作覆盖审计干部整个职业生涯。

  --加强机关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学习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开展机关文化建设,培养优良的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

  --进一步深化机关后勤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按照国家离退休工作方针政策,做好老干部工作。

  十三、积极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信息化水平。

  --加强对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的规划、管理、组织和协调。加快"金审"工程建设,确保工程质量。

  --完成审计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逐步与相关部门开展网络信息交流。

  --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探索计算机系统审计,逐步实现对财政、金融等重点部门及重要骨干企业的联网审计。

  --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基本建成审计对象、审计法规、审计专家等数据库和共享作业平台。

  --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控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积极研究探索适合我国审计工作的先进方法,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效率和质量。

  十四、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业务的科学管理。

  --改进审计计划管理,明确年度审计工作总体目标和各项目审计目标,突出审计重点,增强计划的科学性。

  --成立财政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协调领导小组,合理调配审计力量,统筹安排审计工作。

  --科学调整内部机构设置,加强系统内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整体优势。

  --加强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和开发利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的层次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计划性和针对性,密切与新闻单位的联系,提高审计报刊质量,不断扩大审计影响。

  --加强审计科研机构建设,强化审计理论研究,实行科研人员与实务人员、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科研与调研相结合,加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增强审计科研工作的实用性、指导性和前瞻性。

  --加强审计学会和内部审计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审计学会在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通过内审协会强化对内部审计工作的指导。

  --积极参与国际审计事务,掌握国际审计动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快国外先进审计技术的引进,充分利用国外审计资源,扩大对外宣传,不断提高我国审计的国际地位。

  十五、加强调查研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审计工作的指导。

  十六、本规划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各执行单位根据规划要求,研究制定本部门具体落实措施,以确保完成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据审计署官方网站)


 
编辑:李淑国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