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一边是国有资产在行业中的整合,一边是众多原国资监管部门的整合,这两个从无机到有机的组合过程,关系到上海国资改革是回到老路上还是走向新天地
正当地方国资委“犹抱琵琶半遮面”之时,6月12日,首任中央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说:国有资产处置不能操之过急。话锋直指当前一些地方国资管理机构在自身尚未健全时的集体盲动现象。
在此背景下,作为国资重镇之首的上海,却已经在短短的两个多月之中启动了一场十年来最大规模的国资重组:首先是4月6日,上海国资办宣布组合四家国资集团,成立中国最大的商贸流通集团——上海百联(集团)有限公司。紧接着,6月9日上海国资办又批准组建中国规模最大的旅游企业集团——锦江国际(集团)有限公司。而在这两大手笔之后,一艘由冠生园集团、上海烟糖集团、梅林正广和集团等数家上海巨头组建的国内食品业航母也即将浮出水面。
伴随着三艘造价昂贵、匆匆驶出的国资航母,这个因强势政府而闻名的中国金融中心并没有受到责难,恰恰相反,李荣融评价说,“上海推动国有资产重组的整体方向是对的。”
航母还是恐龙?
大幕已经拉开,在中央国资委成立和《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出台的大背景下,手握5000亿资本的上海国资老板开始了酝酿已久的重组整合。
“已经看到的都只是计划中很小的一部分,上海准备在多个行业进行大规模的重组和洗牌。”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专家杨建文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他是上海社科院部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参与了上海这20多年的国资改革。
这次一连串动作背后的有形之手事实上已经悄然转换,“拉开大幕的不再是传统的行政部门,而是一家即将挂牌的新机构——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杨说。这个机构跟1993年成立的上海国资委截然不同,角色是上海地方国有资产出资人,而不再具有任何行政权力。
伴随着短时间内上海引人注目的国资重组,人们对于效果和结果的追问开始浮出水面:在国资委没有完成整合之前,如此规模巨大的行业重组是否有效?面对重组主体明显缺乏并购动力的现实,有形之手的功力如何也尚待考验。
“百联和锦江弄得好了就是航空母舰;弄得不好就是恐龙,如果按照以前商委和旅委的方式来管理,那肯定是恐龙,而如果按新的思路和模式来逐步推进的话,还真有可能打造出一艘航母,或者一个航母群。”杨建文说。
事实上,这三个“国资航母”组建的过程均如出一辙:有形之手暗中发力,前期工作秘而不宣,摊牌后低调运作。
“对于这样一个个行业的再造,无疑将要考验上海政府的智慧。而上海的大手笔,也会为已经拉开大幕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提供示范。”原国务院体改办研究所党委书记李保民评价说。
“如果你是老板,你也会这么做。”作为上海市政府特聘决策专家,杨建文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他的“老板论”有很多,但有一个原则不变,“如果退就卖个好价钱,如果不退就做个好样子。”这条似乎成了沪派国资“老板”的“生意经”。
沪上最为典型的重组整合算是“百联集团”,其中四大集团都是做商业的,他们之下有很多网点,加起来上万,按照“国退民进”的道理似乎应该退,结果为什么不退反进呢?
“我想我们有不同的退法。”杨建文慢条斯理地说。首先,几万个集成单位会进行几万次交易行为,那么在现有监管条件下就可能产生几万次灰色交易的可能。其次、整合起来,包装以后有可能卖出更大价钱。但是分散卖的话可能是一个价钱,整合起来是另外的一个价格,“对于这样一个过程,换了谁都会做出选择。”
但是,担忧随之而来,如果这么大地盘没有人买得起怎么办?“刚好这正是我们希望出现的情况,我们可以进行零售,这样整个摊子可以让外资和民营都进入,我们就有可能通过转让30~50%,把分散卖出全部资产的收益赚回。退一步说,如果不占主导,那么也留下了再次进入的途径。”杨说。
海派的算盘
包装整合——大型化——股权转让——多元化——引入竞争——国际化,这种“先包装整合再出卖”的做法是国资改革“沪派风格”的延伸,“早在1993年上海国资委成立之初,我们就面临着重点放在国有企业还是国有资产运做的问题。”原上海市计委综合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邱益中说。“上海选择了第二条路径:成立了一些控股公司和集团公司,通过资本运做完成资产重组从而带动产业结构调整,进而搞活国企。”邱说。
那么,经过十年纷纭,这种探索接近成功了吗?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因为目前上海国资委仍在改革整合的过程中,它有可能按照以前的惯性,把这些集团握在手中不放,赚了钱后就不想卖了怎么办?企业的组织形式在变化后,股权结构还要继续变。”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芮明杰教授不无担心。
他的这种担心在理论层面就是有关国资进退争论,就在6月中旬,上海市政府在一次会议中讨论这个问题,“我们考察了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流动,结果发现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资本不是静态地呆在某些领域或行业,而是根据经济形势的起起落落有进有退,在经济衰退和恢复时期国资入市救市,而在经济繁荣时期的时候,国有资本就会退出部分市场。”杨建文参加了这次讨论,类似的观点已经在上海占据上风。
但时至今日,很多地方理解的有进有退仍然是静态的进退:在关系国计民生领域进,在竞争行业退。“我们要动态地理解,比如非典时期或经济衰退期,一些行业出现了非常大的麻烦,这时国有资本应该充分发挥救市作用。但是当经济恢复,就应该国退民进了。”李保民认为上海目前的做法是把有进有退的战略用活了。
“拼盘时代”的两张“路线图”
对于上海国资改革而言,这是一个矛盾最为集中的时候,学者们喜欢称它为上海国资改革的“拼盘时代”。“上海国资委形式上是拼盘,但是拼盘要形成一个菜的话,必须有内在的整合,而同样上海组建的大企业比如百联和锦江依然是一个拼盘,如果拼得不好根本无法发挥效应。”杨建文说。
“拼盘时代”的关键是两张关系到5000亿国有资产改革的“路线图”,一张关于目前依旧主导上海经济的国资企业和集团,另一张则是关于他们现在的“新老板”——上海市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如果一切顺利,这两张图将完成同步的路径,达到共同的终点。
现在,人们最担心的还是国资新老板的那张“路线图”,因为国资改革已经在它的主导之下了。杨建文介绍说,目前上海的国资委的编制是120人左右,有关机构的设置、功能定位、改革路径的选择都在两会之后开始操作。目前正在考虑建立三个委员会,一个是战略发展委员会,一个是财务监管委员会,另外一个是薪酬委员会。
“已经到位的是80多人,人员结构由三个部分组成,一是原国资办的人员,第二是经委过去两个处,市委组织部的经济干部处转过去,目前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长王安顺兼国资委的党委书记。另外,商委的一些人员也零散地并入。”杨说。
而据上海国资办的一位官员透露,上海国资委将在上海市国资办成立十周年的那一天(7月6日)正式挂牌。这一切都在悄无声息地进行,这个过程将在国资委挂牌后继续进行——毕竟就全国而言这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尝试。
这样一个还没有完全正常运行的情况下的“新老板”,它目前的工作量却非常重大,“如果做的好的话会有很大的推进,但是如果整合不好的话,是会出现新瓶装旧酒,穿新鞋走老路的情况,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芮明杰担心。
“历史上也是有教训。当时上海从工业局演变为集团控股公司时,明确想做资本运做,他们下面的控股公司不再承担社会职能直接转换为经济职能,这样以来集团公司就必须去承担部分社会职能,这个跟初衷差别很大,他们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下岗职工的再就业等社会职能。”李保民对此深感无奈。正是因为诸如此类的原因,2001年上海国资净资产收益率只有4.5%,比银行年贷款利率5.85%还低。
无论如何,上海国资改革的“路线图”已经启动了,一边是国有资产在行业中的整合,一边是原国资监管部门经委、计委、组织部企业办、商委等的整合,“从无机的组合到有机的整合,这关系到上海国资改革是回到老路上还是走向新天地。”杨建文说。(记者/王晨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