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29日电 中新社记者专栏:在GDP和以人为本之间
中新社记者 王永志
SARS来了,GDP瘦了?SARS肆虐的四月份,不少经济界人士都在预测中国今年的GDP将会减少多少个百分点,担心全年7%的指标能否完成。
SARS去了,中国的GDP怎么样了?从统计部门和专家的评估中,我们看到和听到的是:SARS虽然对中国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但并未伤筋动骨,国民经济运行仍在高速平台上前行。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日前在一个论坛上说,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有望达到7%,甚至可能“坐七望八”。
曾在4月初将中国GDP增长预期从7%下调至6.5%的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最近改口:中国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增长预期由6.5%上调至7.5%,原因在于SARS较快地得以控制,中国出口形势好于预期,美国经济前景好转。
应该说,突如其来的SARS严重地干扰了中国国民经济运行步调,但在中央政府一手抓抗击SARS,一手抓经济建设的导引下,中国终究有效地控制了疫情,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保证了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国家统计局五月份统计数字显示,正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强劲和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等亮点,保证了中国GDP不因SARS而举步不前,依然可望达成“政府工作报告”提出7%的增长率。
不过,对于中国这些年来GDP增长在世界上不说傲视群雄,也堪称充当领跑者这一现象,特别是中国GDP增长顶住SARS的冲击,不少人在感到提气之余,也觉得有必要思索一下中国经济发展的目标,以及什么样的GDP是中国所亟需的。
国情专家胡鞍钢从SARS发作伊始就认为,SARS对中国GDP的影响不是太大,在经济学家中属于乐观派。但他同时指出,中国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只有GDP的增长是“跛脚”的发展观,是一脚长一脚短。他表示,过去二十多年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社会发展往往被忽视,硬件投资增长速度快、规模十分庞大。但是,软件投资却严重不足,两类投资极不成比例,也降低了硬件投资的效率。
学界对“万般皆下品,惟有GDP为高”也颇有议论,认为应把关注经济增长优先目标逐渐转向关注社会发展优先目标,以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城市和农村协调发展。否则,中国经济发展的软肋依然存在,并将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以本次SARS的冲击为例,本来国家要力保的就业和农民增收问题,在SARS袭来之际更趋严重,带动消费需求、解决就业的第三产业也很受伤,也许这在中国GDP的大盘子里的比重不是很大,但对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却是不言而喻的。
还有专家指出,中国在继彩电冰箱﹑汽车制造为标志的两轮重复建设之后,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重复建设的“第三次浪潮”正在形成。毫无疑问,投入、产出,GDP会相应提高,但是“一窝蜂”的重复建设,势必加速集聚相关产业风险,并对中国经济长远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是时候了!我们应该摒弃以“物”为中心、以GDP为中心的发展模式,把以商品为中心战略的发展向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转变,确保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公平性,满足十多亿人口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和文化需求,包括首先满足全体人口特别是贫困人口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诸如吃饭、就业、教育、卫生、住宅等,进而使他们不断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水平,享受较高的生活质量和公共服务,真正做到人类发展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人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