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6月8日,是一个破局之日。一条南起宁波慈溪、北落嘉兴的跨海大桥在这一天奠基。
千百年来,阡陌纵横的长江三角洲上,上海、杭州、宁波等城市如棋子般散落其中。
“杭甬(宁波的简称)谁是浙江经济中心?”近年,随着经济发展,这一问题始终没有定论。有人将两个城市的对峙形容如“珍珑棋局”(为僵持两难状态下的古谱)。
杭州湾大桥无疑打破了这种局面。当天,在烟波浩淼的杭州湾边上,高官如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铁映、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主任习近平、浙江省省长吕祖善和宁波、嘉兴的主要领导成为了这一“破局”仪式的见证人。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是宁波和浙江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走向国际化的重大举措……”宁波市市长金德水自豪地评价了这座长36公里的跨海大桥。
刺痛杭州人
宁波人的自豪多少有些刺痛了以天堂自居的杭州人。
谁是浙江经济中心,这个争论在杭甬两地由来已久,杭州湾大桥的建设使这场争论出现了一面倒的趋势。
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细节,在对大桥奠基的报道中,杭州一家媒体只字未提“宁波”二字,被讥为“贪天之功”,企图造成杭州湾大桥是杭州人造的桥的假象。
或许这只是个误会,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杭甬领头雁”之争的佐证。
“杭州湾大桥将使杭州在浙江陆上交通中心的地位弱化直至消失。”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这位祖籍宁波、生在上海、长在杭州的学者自言对这三个城市都有深厚的感情。但这并不影响他的判断。他认为大桥带来的区位优势的此消彼长将使宁波很快赶超杭州,成为浙江的经济中心。
杭州人在这场争论中显得底气不足,他们抛出“经济总量上杭州还领先宁波”的说法相当无力。2002年杭州市的GDP比宁波多出约15%,但是卓勇良认为,几百亿的差距对于浙江这样的经济大省来说,只不过是小意思,“宁波赶超杭州只是时间问题”。
与民间的唇枪舌剑相比,官方在这个问题上显得很低调。
“我们要淡化这问题。”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杭州市计委主任董建平说。
“我们没有必要去钻这个牛角尖,”杭州市计委的另一位官员在接受采访时试图表现一个省会城市的大度:“作为一个省会和副省级城市,杭州需要有战略眼光,一个城市发展快,对它周围城市的联动效应应该大于负面效应。为什么非得争个高下,而不是两足鼎立,齐头并进呢?”
宁波市副市长邵占维的说法,或许可以作为这场争论的“参考答案”。他说,宁波建设成为“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实际上是国务院对宁波的一个定位,他预计到2010年,宁波将能实现这个目标。
宁波用心何在?
“我们也是低调的。”宁波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余钟夫说,显然余认为宁波还没有到张扬的时候。他认为,要成为浙江的经济中心,宁波必须首先解决一些自身的问题。“宁波人必须打破保守、甚至狭隘的地方主义心态,宁波由一个小县城发展而来,城市文化缺乏包容性和足够的气度,这将会限制它的发展。”
虽然态度低调,但宁波人做起事来毫不含糊。他们清楚,大桥几乎是打破宁波困局的惟一解决之道。
因为宁波是全国公路网中的端点城市,宁波人到上海一向须借道杭州。更让宁波人揪心的,是“之”字型路网带来的时间和效率上的损失。
在茫茫大海中架设一条几十公里长的跨海大桥,应该说这是一个大胆的设想。
但这会使宁波人把自己从这个困局中解脱出来吗?如果能把这个“U”型的海湾连起来,宁波就将拥有一条甩开杭州直接通往上海的通道,而且距离将大大缩短。杭州湾大桥建成后,一个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宁波得以甩开杭州,直通上海,并且与上海的陆路交通距离缩短了120公里。这对于宁波来说,意义非同小可。自古以来便有宁波与上海亲厚之说,事实上,宁波与上海的亲密程度远远超过了它与省会杭州的亲密程度。有一种说法:现在的上海人有1/4都带有宁波血统,80%的宁波人有上海亲戚。一直以来,宁波都梦想成为上海的后花园,直接接受上海强大的经济辐射。
这增加了宁波人的决心。
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在国际上论证这样规模的大桥建设的可行性通常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而宁波人只用了10年。
大桥的建设让宁波接轨上海的战略指日可待。
实际上,打通与大上海的通道,只是这出棋局的效果之一。大桥建成后带来的交通格局的根本性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宁波经济腹地的大规模扩张,同样是宁波人的“司马昭之心”。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冯杰博士刚从浙江调研回来。他分析说,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后,将连通既有和拟建的杭甬高速、甬台温高速、甬金高速和舟山陆岛工程,届时,宁波将成为连接上海、苏南、温台地区乃至福建南部的交通枢纽城市,并形成每天多达5到10余万辆的交通流。“这无疑会极大地提升宁波的交通区位优势,也同时会带动杭州和宁波经济腹地的调整。”
他进一步解释说,浙江西南发达的温州、台州、绍兴地区必然要借道宁波,靠近上海;同时,宁波本身港口的辐射范围也将极大地得以扩展。
因祸得福
杭州湾大桥不是杭州人建的,最大的受益者也不是杭州,杭州人的心情自然有些复杂。但这也促使了杭州人对杭州城市功能的重新审视。
杭州得到了上天太多的眷顾。一直以来,它都是浙江理所当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但是现在,其经济中心的地位也许开始动摇。
“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浙江省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卓勇良说:“杭州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行反思,对其城市功能作出调整,某项功能弱化了可能会使别的功能得到强化。”
冯杰博士认为,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各城市或者地区之间的调整对大家都有利,因为地区竞争也是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过程,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调整实际上也是地区之间提高专业化分工的过程,这对提高这个地区的整体竞争力是有益的。
他认为,与浙江省内其他城市相比,杭州具有一些独特的优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高校云集带来的人才储备,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都使杭州拥有独特魅力,如何利用好这些资源,在长三角的产业分工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杭州面临的最大问题。
杭州并未等闲。杭州已经制定了主动接轨上海、参与长三角交流的若干意见。除了正在进行的沪杭甬高速公路的拓宽之外,建设一条40分钟直达上海的城际快速路和架设杭州湾第二桥的设想也渐渐浮出水面。
杭州市计委副主任吴才敏显得踌躇满志:“杭州与长江三角洲其它城市的定位完全不同,通过加快资源的整合共享,杭州完全有可能和其它城市形成共赢的局面。”(记者/张邦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