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福堂急了。这个首次投资中国电影的企业老总在承受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还枉受了一肚子冤枉气,60万元请来的名角不仅攻击影片还口口声声说从来不认识他。这不急才叫怪呢。
其实,有关王志文与《芬妮的微笑》的争端早在数月前影片公映之时就曾炒得沸沸扬扬。但后来影片放映情况不是很好,在具体条约上双方又存在严重分歧,事态就朝着复杂化和漫长化的方向发展着,没想到终究还是免不了付诸公堂。
说实话,从一开始我就倾向站在剧组那边,这种立场里同情是占去一大半的。花血本请来的明星非但不帮自己撑腰,反而胳膊肘朝外拐,换作任何正常人都会想不通。而且,王志文上海首映礼炮轰自家人那回我是亲眼所见,与他的盛气凌人不同的是,导演胡玫、制片人王浙滨表现出难得的宽容和镇静,仿佛是充满怜爱地看着自家叛逆的小孩,期待着他早日回头是岸。这时,情感会本能地左右着你,想为弱者说两句话。另外,一种评论的调调更让我反感莫名:说王志文是在用他的士风抵抗着娱乐圈浮躁的世风,这个看似漂亮的说法其实质便是把恶意诋毁别人工作成果的行为等同于清高和脱俗,那我就搞不懂了:王名士当初为何要拿这60万元,又为何不在开拍初就潇潇洒洒地走呢?
在这种同情和反感的双重支配下,我仔细看了遍《芬妮的微笑》,试图找到驳斥王志文的证据。但结果是我竟对自己先前的判断产生了怀疑。应该说,它的确是一部极具潜力的作品,真实动人的故事基础,中外文化的交融碰撞,完全可以打造成叫好卖座的经典。可是在导演漫不经心地调控下,影片流于拖沓、散乱,与原剧本大相径庭。而王志文的表现倒算不失水准,却也无力挽回全片的失败。这让我对整件事产生了另一番思考,这样的影片票房失利几乎是铁板钉钉的,而主创人员却必须给投资人一个交代,这时王志文自打耳光事件,无疑是个很好的台阶,至少它为票房的最终惨败找到了重要的原因。而从王志文方面来讲,他可能也预料到影片出来后的反响,便希望乘早划清界限,或许还可以让别人对自己的出淤泥而不染肃然起敬呢。
于是乎,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麻烦是麻烦,但大家总算各得其所。从这个意义上说,官司的结果并不重要,只要开打就好,因为除了芬妮,一定还有些人在微笑地面对这场非吵不可的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