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经济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证监会盘点2002年报:披露走向标准化 业绩回升

2003年06月23日 09:43

  业绩预告制度进一步完善

  "绩优公司早披露,亏损公司晚披露"现象有所改善

  将进一步规范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披露

  以解释性说明代替保留意见的现象大大减少

  截至2003年4月30日,除8家公司外,沪深两市共有1236家上市公司如期披露了2002年年报。至此,上市公司2002年年度报告的披露工作基本结束。日前,中国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2002年年报披露有关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与2001年相比,上市公司2002年整体业绩情况如何?答:2002年在整个宏观经济环境持续向好,保持稳定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上市公司的业绩也有所回升。从统计数据上看,上市公司2002年平均每股收益0.143元,比2001年上升4%;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75%,比2001年上升0.07个百分点。2002年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实现了稳定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分别比2001年上升了16.2%和17.3%。上市公司利润结构趋于优化;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增加,每股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比2001年增长21.9%。问:2002年上市公司年报披露内容有哪些特点和改进?答:年报披露逐步向标准化的方向发展。修订后的2002年年报准则对年报格式进一步标准化,便于上市公司编制年报和投资者阅读时进行前后期对比。

  在年报摘要方面,2002年年报摘要首次采用表格化的披露形式,避免了繁琐的文字叙述,突出了年报摘要内容的直观性和实用性,受到市场普遍好评。

  管理层对年报的责任进一步明确。2002年年报首次增加了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的声明,明确了上述高管人员对财务报告真实性和完整性的责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务报告的可信度。

  董事会报告对实质性内容的披露大幅增加。针对2001年董事会报告披露实质性内容不多,信息含金量不高的情况,2002年年报在董事会报告中增加了讨论与分析,强调“讨论与分析不能只重复财务报告的内容,应着重于其已知的、可能导致财务报告难以显示的公司未来经营成果与财务状况的重大事项和不确定性因素”,有助于董事会对公司经营状况的整体分析,同时将财务报告无法显示的信息披露出来,使投资者能更好地了解公司整体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

  增加了对盈利能力发生较大变化情况的披露。以往公司仅对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或其结构较上一报告期发生的较大变化予以说明,2002年年报中,部分公司加强了行业因素或实施重组对公司盈利能力影响的披露。公司突出对盈利能力变化情况的分析,有利于投资者对公司经营成果的整体把握。

  问:2002年年报业绩预告执行效果如何?

  答:2002年年报披露中业绩预告制度进一步完善。2002年年报将年度业绩预告的披露时间提前至第三季度报告,强调信息披露人要以诚实信用的态度,尽可能准确地披露预测性信息,并及时修正先前披露的信息。特别是对于将要暂停上市或终止上市的公司,要求每月前五个工作日内刊登一次风险提示公告,保证了高风险公司的经营风险能够提前释放,降低了投资者的投资风险。

  当然,也有部分公司业绩预告执行情况欠佳。有多家公司出现未预告业绩、逾期预告业绩或变更预告类型的情况。对于不少未在季度报告中做出业绩预警的公司,尽管交易所发出通知要求公司在第一时间发布临时公告,但迟至2003年3至4月中旬,年报披露已过半,仍有公司在发布预警预亏公告,且不断有公司更改预告类型,如预盈转预亏,预警转预亏等,少数公司甚至有利用业绩预告操纵股价的嫌疑。

  问: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披露在时间上有什么特点?

  答:2002年年报的均衡披露进一步加强。以前“绩优公司早披露,亏损公司晚披露”的现象有所缓解,出现了绩优公司、绩差公司较为均衡披露的新特点,如一些巨额亏损的公司在2003年3月前已披露了2002年年报。

  问:对非经常性损益的披露,2002年年报有哪些特点?

  答:2001年4月证监会颁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上市公司立足主业,公司业绩更能反映核心持续赢利能力。但在2002年的实际操作中,不少公司或是由于主观理解有误或是出于主观故意,对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界定存有严重偏差,如将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长期股权投资差额摊销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而将关联款项收取的资金占用费、关联欠款偿还冲回的坏帐准备、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等不作为非经常性损益项目。鉴于上述情况,我会拟对该规范问答做出修订,以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对非经常性损益的确认和披露。

  问:上市公司2002年年报中重大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调整有哪些特点?

  答:2001年,少数公司存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是否追溯调整视公司的现状和目标而定,以调节利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针对上述情况,2002年年报加强了公司董事会报告中对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说明,使投资者更加了解公司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原因,以及重大会计差错调整的内容,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上市公司随意用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重大会计差错对利润的调节。

  但是,2002年年报中通过重大会计差错更正调节利润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公司通过对以前年度未确认的诉讼赔偿预计负债、纠正以前期间发生的会计政策使用错误、补提会计估计等会计差错更正行为,将会计差错更正的累计影响数在不同报告期人为的随意进行分摊,以达到调整以前各期利润从而避免连续亏损的目的,逃避监管的迹象明显。

  问:2002年年报中,注册会计师对加强年报财务信息准确性的作用如何?

  答:2002年年报中注册会计师在年报审计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以解释性说明代替保留意见的现象在2002年年报中大大减少;同时,交易所加大了对《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涉及事项的处理》的执行力度,对因明显违反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以及有关信息披露规范,而被注册会计师出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上市公司股票,实行停牌处理并责令公司改正,从而提高了年度报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问:2002年年报在信息披露方面存在着哪些问题?

  答:信息披露不及时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公司重大事件主动披露的意识不强,以定期报告代替临时报告,即把本应在临时报告披露的信息,上市公司却延迟至年报才披露,披露时间滞后,违反了《上市规则》中关于重大事项及时披露的规定。

  部分公司信息披露内容不充分、不完整。对于重大事项、公司未来经营计划等涉及文字陈述的部分披露不充分,对可能影响投资者判断的重要信息如募集资金使用情况等避重就轻、含糊其辞。

  问:2002年上市公司利润分配有哪些特点?

  答:2002年超过半数的上市公司提出了利润分配方案,高派现、高送转现象普遍,并且以现金分红为主,派现比例大幅提高。据统计,2002年有662家公司推出了年度利润分配方案(包括公积金转增),占所有披露年报公司数的54%;在存在年度利润分配的662家公司中,有现金分红的达628家,其中每股派现超过0.3元的公司有59家,表明上市公司开始倡导“回报股东、鼓励长期投资”的经营理念。

  但也有一些公司为达到再融资的要求而实施低派现,2002年低派现公司(每股派现0.1元以下)共有207家。另外,从整体上看,尽管多数高派现公司具有较好的业绩支撑和资金实力,但仍有19家公司的每股经营现金净流量和每股收益均低于其每股派现值,存在利润超分配的现象;个别公司甚至通过高派现行为减少净资产,变相提高净资产收益率,以达到再融资要求,我们对此已密切关注。

  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刘研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