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表演斗牛士,他家也不回,反复排练了整整一星期
●看到病人年老体弱,他先把听诊器捂热了,再给老人听诊
●“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强项,有时间我会去看看书,补补课”
“在一次元旦晚会上,老师要表演一个斗牛士之舞。他竟然家也不回,天天泡在办公室,反反复复地排练了整整一星期。对于这种别人看来近乎无知孩童的执拗,他却只简单地认为———做什么事情都要做到最好。”王涛博士说起他的老师,满脸自豪。
王涛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钟南山院士。日前,在忙碌的广东省呼吸研究所实验部,记者采访了钟南山的一批学生。从他们的讲述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钟院士鲜为人知的一面。
2001年,王涛被录取为广东省呼吸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2001年,我参加钟老师的博士生面试,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他。听说我从河南赶来面试,他的第一句话是这样的:‘这么大老远来参加面试,真是谢谢你了。’整个面试互动性非常强,一问一答如拉家常,和其他高高在上的面试有着天壤之别。一个没能通过钟老师面试的考生也说,‘能来参加钟老师的面试,已经很值得了’。”
“我的课题是肺癌研究,当我把计划书给老师看时,他看完后写了一个四五页的评语,其中最后一句话是这样的:‘研究肺癌不是我的强项,有时间我会去看看书,补补课。’至今我仍保留着老师的这句话,它将成为我毕生治学为医的动力。”王涛说。
“老师始终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大夫。他认为,医生的天职就是救死扶伤,看好病人是医生最大的政治。不管有多忙,每周四下午两点,他必定去门诊给病人看病。因为他看得很仔细,很慢,所以有些慕名前来的病人要足足等上一年。”
“有一次,一位老人去门诊看病,恰好碰到老师坐诊。看到病人年老体弱,细心的老师先把听诊器捂热了,再给老人听诊。他和病人间的关系,已远远超出了普通的医患关系。老师还会定期打电话,询问已经出院病人的康复情况,并据此对用药进行及时的微调。他自己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也会交待学生认真代办。”说起导师,王涛有说不完的话。
实验部的女博士曾琼在读硕士时就师从钟院士,至今已有5年。“很多时候,国外文献的相关病例报道刚刚出来,老师就大胆而谨慎地把成果应用到病人的治疗中。把最新理论运用到临床试验中,这是一般医生很难做到的。”
“老师性格比较急,学生平时不大敢和老师说笑。如果我们做错了事,他会毫不留情地训斥我们。老师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我们做课题研究,幻灯里的字体、色彩等细节都要求得很严格,方方面面都精益求精。在一次哮喘研讨会上,老师当着所有人的面批评懒散的参会者:‘谁没有交幻灯?谁交了又没有来?如果是这样,以后不让他再参加这样的研讨会!’”曾琼对老师的严格认真体会最深。
“对于学生,老师从不肯马虎。大家都知道,非典高峰时,老师没日没夜地埋头工作。但无论如何废寝忘食,也不会忽视学生的课题研究。‘五一’期间,老师仅有的半天休息时间,是在我们课室里度过的。看到老师慷慨地拿出已经少得可怜的睡眠时间,帮我们反复推敲、指导课题的设计、思路时,那种平凡的崇高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实验部的在读博士陈兴无说,“老师虽然很忙,但仍时常给学院的本科生上课。作为一名院士,这是令人不可思议的。”
“当年在北医大上学时,他就是学校里有名的田径运动员。1959年,他打破了400米栏的全国纪录,他创造的北医大校纪录至今无人能破。他现在铅球还能推10米,在广州医学院数第一!”实验部的在读博士蔡闯说,“老师性格开朗,打球、跑步、游泳……什么都玩。周五打篮球,周日打羽毛球,我们在学校是师生,在运动场上就是球友。”
钟南山一家人都与体育有缘。他的妻子李少芬是我国著名的女篮选手,是中国第一批“篮球运动杰出贡献奖”获得者;女儿钟帷月曾是我国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儿子钟帷德曾被评为2002年广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现为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泌尿科副教授,也是医院篮球队的“中流砥柱”。
在这个家庭里,体育与卫生相互融合,充满了健康的阳光。同时,这一家四口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中国人的生命和健康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3年6月18日,作者:林洁,原题:《我的导师钟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