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科教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看看博导读什么书: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多数是小说

2003年06月17日 09:40

  几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研究生,今年2月起自费开始了一项“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他们向社科院的330多名博士生导师发出问卷,请教两方面问题:“哪些书籍曾经对你的学术思想、为人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什么会是这些书籍?”6月12日,该调查策划人李朱对记者称:“已收回问卷超过100份,其中有效问卷超过了80份。目前,‘经济学片’、‘法学片’博导的调查分析报告已初步做完。”

  为保证问卷的有效,李朱等人坚持以书面形式进行调查,杜绝电话采访。各项调查经费花掉近两万元,“都是我利用课余时间帮导师或在外头打零工挣的”。

  李朱,硕士研究生二年级,24岁,学的财政专业,与他正进行的这项读书调查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完全是兴趣使然。纯属自发。”那还有没有其他动机呢?李朱坦言:“不否认有借此出名的想法。但成名只是后期的预期,成名的前提,应该是我能给大家提供好的东西。”李朱说,财政学有个“公共产品”概念,“公共产品”是利人利己的。他进行的这项博导推荐书目调查,正是对他人有帮助让他人有收获、而自己得到成就感的“提供公共产品的行为”。

  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最高科研机构,中国社科院拥有大批顶尖级专家和学者,仅其研究生院就有博导500多人,历来被公众视为“中国的脑库”、“中国的智囊团”。这么多博士生导师,其为人、学问一直是外界好奇和向往的。李朱说:“这次调查,就为促成人们和学界名家在思想上实现碰撞和对话,让更多人分享到名家的精神世界。”

  10日,李朱初步做完“法学片”博导分析报告。报告所指的“法学片”,为方便统计分析,实际上涵盖了法学研究、政治学、国际政治、社会学、民族学等领域。有效问卷为22份,反馈回来的内容丰富、生动,充满情趣,让人看到了学界名家的另一面。

  22位“法学片”博导一共推荐了99部(篇)论著,其中国内著作40部(篇)、译著59部(篇);被重复推荐的,主要包括《论语》、《红楼梦》、《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毛泽东选集》、《论法的精神》、《牛虻》等。

  对读书,博导们所持态度惊人一致:“作为学者,读书如同吃饭,否则就会思想枯竭。”大多数博导强调,要想做好学问,首先要学会做人。做学问很艰辛,要学会忍耐和坚强。博导们强调“知识的积累”———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批判继承别人的观点,积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部分博导强调英文功底的重要性,他们自己就经常阅读英文原著。他们建议:要阅读原著,少看或尽量不看译著。

  调查反映出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很多博导影响最大的,不是专业书籍,而是非专业书籍,且多数是小说。郝时远研究员说:“开卷有益,读书未必一定要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只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做好精湛的专业。”梁慧星研究员透露:“我读许多书,自觉对自己影响最大的、受益最多的,是在大学期间读过的3本翻译小说:《牛虻》、《怎么办》、《被侮辱的和被损害的》。”

  一些博导强调,读书可以调剂生活,避免生活的单调和枯燥。夏勇研究员写道:“《复活》让我第一次感到,为某种理由而活着,加上可能无理由的激情,等于最好的生活方式。”

  部分博导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令后人汗颜,如今的年轻人一定要打好国学功底,因为它是做好学问和陶冶情操的必需。刘瀚研究员说:“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不通读几遍《四书》是很遗憾的。另外,从国学修养的角度来说,《四书》也是必不可少的。”郑成思研究员说:“我多年读、诵、背《李贺诗集》中的诗,至今不能释手。”

  在“法学片”之前,“经济学片”博导分析报告在5月份就初步做了出来。周叔莲、张晓山等50多位经济学者,推荐最多的书目,是马克思的《资本论》、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通论》等。尤其是《资本论》,博导们认为,“这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经典,同时也是一部哲学、历史学乃至文学经典。”

  经济学者的读书心得,还包括:

  ———以史为鉴,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分析经济学问题。比如,张卓元推荐范文澜的《中国通史》、赵人伟推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和Marvin Perry的《西方文明》等。

  ———辩证的哲学思维是理解经济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杨圣明认为:“不懂得哲学的人,是无法深刻理解经济学的;没有哲学思维功底做铺垫,也是无法进行经济学抽象思维的;认真学习哲学十分必要。”

  ———强调国学的重要性。

  ———对《毛泽东选集》推崇备至。李扬等导师表示:“每次在写大文章前都要读一读毛选。”

  ———对自己产生深刻影响的人,从科学家到文人到小说人物,不一而足。李晓西认为:“李白、杜甫、诸葛亮、爱迪生、爱因斯坦等人的故事,曾激励着我,对我在青少年时期努力学习以至走上科研道路,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罗肇鸿老师认为:“王国维《做大学问和成就大事业的三种境界》的总结,对我产生重要影响。他把确定目标、刻苦钻研和有所发现拍案而起的艰苦历程描绘得惟妙惟肖,我对此不仅深信不疑,而且终生受益。”

  这项以“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方式进行的调查,严格说,谈不上有多少统计学、社会学意义上的专业,但却得到众多博导的支持。

  法学所博导刘瀚、世经政所博导余永定等,都是抱病填写了问卷,经济所年近90的朱绍文老师写信鼓励李朱说“祝你们成功”,财贸所的宋则老师盛赞问卷调查的同时,称这个调查“启发他在读书方面做进一步的思考”。

  李朱感慨,博导们将认真的治学态度同样贯注在这次问卷调查中。经济所80岁的宓汝成老师,为了一个标点,在信笺中专门另写了一段说明。经济所年近80岁的聂宝璋老师,为“《饮冰室文集》还是《饮冰室合集》”,要求李朱一定要查清这一字之差。77岁的戴园晨老师表示,他是考虑了很久才动笔填写问卷的,“因为不能误了年轻人”。经济所87岁的汪敬虞先生、全国政协常委徐更生都在电话中询问调查进度、问自己的回复是不是迟了。政治学所白钢研究员、近代史所70岁的陈铁健老师,则干脆自己赶到研究生院,将问卷亲手送到李朱手里。

  学者们还纷纷为这些素昧平生的研究生出谋划策。工经所的李海舰老师建议,在调查结束时作一个系统分析,最好与重点大学博导推荐的书目作一个比较。《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李林建议,作进一步量化分析,“因为书籍只是影响个人成长的一部分,并非全部”。

  李朱透露,眼下问卷还在源源不断地回收中,调查将在6月30日暂时画上句号。随后,他们将对社科院的史学片、哲学片、文学片导师推荐书目一一进行分析。

  而在进行这项“社科院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调查的同时,李朱还对全国范围的100名经济学博导、100名法学博导,分别于4月底陆续发出类似的调查问卷。李朱说,最终,他们将把这两个领域的全国范围百名博导推荐书目,与社科院百名博导推荐书目,进行比较分析。他的设想是:有朝一日,把这些名家推荐内容集结成书,帮助更多人实现与学界大师级人物的文字对话。

  (文章原载于《中国青年报》,作者:陈娉舒)


 
编辑:李淑国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