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6月11日电 著名作家毕淑敏的新书《拯救乳房》首印12万册,昨天对外首发。
据北京娱乐信报报道,《拯救乳房》集合了毕淑敏以及清华、北大、北师大等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在昆玉河上探讨起了生死,而出版社还将首发的100册新书全部捐赠给了北京市肿瘤医院。
书名并非哗众取宠
乳腺癌病人的故事
早在毕淑敏的新书公布书名的时候,就引起了评论界和文学界的哗然。《拯救乳房》由于惹眼的题目而让人们联想到了近年来文学界的“一片叫喊”。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刘玉山对记者表示,出版社与毕淑敏是经过非常认真的讨论,在诸多的题目中最后敲定这个书名的。之所以取名“拯救乳房”并非为了迎合大众的低级趣味或者是哗众取宠。对于没有看过该书内容的读者来说,书名也许会让人浮想联翩,但是看过之后就会明白这个书名是最贴切不过的。文学评论家王干也表示,相对于不少书籍纯粹为书名惹眼而抛却内容取名,《拯救乳房》是结合内容之后真正的名副其实。
记者了解到,毕淑敏的新书讲述的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场景: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前程似锦的公务员、德高望重的老干部、清秀妩媚的硕士生、形容枯槁的下岗女工……这些命运天差地别的各色人等因为共同的病痛汇聚到了一起,携带着复杂难言的经历和对死亡的深深恐惧,经过艰难的碰撞,他们在小组中找回了健康人的心态,正确地理解和期望着生活。
首部心理治疗小说
性征丧失心理失衡
癌症患者在全世界比比皆是,而癌症种类非常多样,为什么单单选择了乳腺癌作为关注焦点呢?毕淑敏公布了这样一些数据,在全球统计乳腺癌已经位居女性癌症的首位,目前,世界上每年约有120多万妇女被查出患有乳腺癌。而由于乳腺癌患病部位的特殊性,对大多数女性来说,除了要忍受病痛的折磨、死亡的威胁外,更多的由于这一女性象征的丧失,她们将比普通癌症患者心理上承受更多的压力。正因为如此,乳腺癌理所当然成为毕淑敏关注的焦点。
由于题材和毕淑敏身份的特殊性,《拯救乳房》成为了国内首部心理治疗小说。清华大学博士生导师樊富珉对记者介绍说,其实类似于小说中的这种团体心理治疗最早产生于1905年的波士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比较普及,而我国直到九十年代以后才开始了研究。她认为类似这样的心理治疗小说完全可以作为心理治疗研究的教材和参考书。
“一个作家写一部小说一定有原因,”毕淑敏说:“对我来说由于年轻时候的经历使我一直对人有兴趣,充满着探索自我的愿望。我特别想传播‘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这样一个积极的心理学观点,希望我自己的文字对所有面对病魔承受心理压力的读者有所帮助。”
小说中,作者将乳房这一女性象征所带来的各种情感问题做了探讨。有的小组成员因为失去乳房,而开始游戏感情,不再认为自己有真正婚恋的权利;有的则受到了他人的歧视和“另眼相看”;更有甚者,因为患乳腺癌而开始人格分裂……如此种种,在小说最后都有了希望性的交待,也让读者们真实感受到对病人们心理关怀的重要性,也提醒医生和所有病人的亲友们不要漠视癌症患者内心的情感需求。(李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