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并注明摘自中国新闻社中国《新闻周刊》。联系电话:68994602)
他曾是法网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15~31岁,16年的网球生涯中他永远都在120%的付出,却步履艰难;奔跑和坚持成为人们记住并尊重他的惟一理由。
今天,这位网坛的亚洲领跑者终于累了……
文/唐磊
2003年5月27日,法国网球公开赛历史性地把中央球场 罗兰加洛斯交给排名第145位的张德培和第65位的桑托罗,15000个座位的球场座无虚席。两位排名如此低的选手间的较量何以能不可思议地吸引到如此多的观众,原因只有一个:这是张德培的最后一届法网,球迷太想送送他们心目中的英雄 这位法网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
与其说人们想要记住这场依然以他的失败而告终的残酷比赛,不如说人们是为了追回那个当年17岁毛头小子手捧法网奖杯的泛黄记忆。
他曾是最骄傲的网球冠军
的确,罗兰加洛斯球场是张德培一系列令世界惊叹演出的开场。1989年,这个刚过17岁的东方小子奇迹般地先后击败包括那个时代的两大球王美国的伦德尔和瑞典的埃德伯格等众多选手,一举夺魁。连张德培自己也坦言,“这场比赛我至少看了一百遍,但是直到现在我也没有搞明白我是如何赢得比赛的。”或许那时真的是上帝站在他那一边;或许是他还太年轻,没有过多的思想包袱;或许仅仅是他只知道不知疲倦地奔跑……
从那一刻起,一张黄皮肤、黑眼睛,在场上不懈奔跑、奋力救险的东方面容就深深地印在了球迷的脑海中;网球界所有的男子选手都开始关注这个“不是最具天赋,但最顽强”的对手;很多孩子在临睡前,听到了一个关于勤奋努力、永不放弃的Michael Chang的故事。
此后的十余年里,张德培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率先采用了超长球拍,凭借自己灵活的步法和不懈的跑动,运用娴熟的底线技术与对手周旋,一有机会就击出大角度的回球置对手于死地,在网坛杀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在这期间,凭借顽强的比赛作风、永不放弃的作战精神和他那双“飞毛腿”,张德培赢得了单打冠军头衔34个,为自己赚得近2000万美元的比赛奖金,并在1996年年终的ATP男单排名榜上列第2位。
这个1955年之后第一个拿到法网冠军的美国选手,也带动了美国网坛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
在张德培夺得1989年法网冠军的15个月后,19岁的桑普拉斯成为了美网历史上最年轻的男单冠军,1991年考瑞尔20岁时夺得了法网的锦标,阿加西于1992年22岁时摘取了温网的桂冠。在随后的十年间,此四人被称为男子网坛的“四大天王”,称霸男子网坛十余年。
不过大多数中国人认识张德培是从90年代中期各大电视台热播的“飘柔”洗发水广告开始的。从那时起,这个祖籍中国广东、出生在美国新泽西的面带微笑、“肯定没有头屑”的俊朗小伙被大家所熟知。1993年的北京沙龙网球公开赛,是内地观众第一次近距离地接触张德培。从张德培一出场就面带着微笑用蹩脚的中文问候现场观众开始,大家就对这位“自家”的小伙产生了好感。
在张德培的34个单打冠军头衔中,亚洲为其加冕的次数尤其多,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在香港、日本,他都在制造着“亚洲神话”,连他自己都说:“亚洲是我的福地。”当张德培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在欧美选手统治的网坛上取得成功时,无数的华人,乃至众多亚裔都引以为豪。张德培也从此成为亚洲选手在国际网坛毋庸置疑的领跑者。
奔跑是他惟一的理由
然而在职业网球生涯的16年里,张德培前行的步伐缓慢且充满了艰难,这位世界网坛最出色的华裔选手,在坚韧的奔跑中,一点一点耗尽了他的青春。
网坛传奇人物、极富个性的美国戴维斯杯代表队队长麦肯罗认为,“张德培把自己网球天赋中的每一滴都挤了出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他向同龄人展示了这一代网球选手的巨大上升空间,于是后来者比他做得更好。”随着网球运动影响的不断扩大,一批身体条件更好、技术更全面的选手参与了进来。他们大多身材高大、力量惊人,发球能轻易接近200英里/时,上网截击和底线技术都相当出众,并且在硬地、草地、泥地场上都能取得好成绩。
相形之下,张德培那在女子选手中也只算是中等个的1米75和先天的力量不足,使他必须要用速度和坚韧来弥补弱势,所以他在场上不得不像田径运动员那样永不知疲倦地奔跑;可是单一的打法和年龄的增大,加上意外出现的伤病,使他最终无力回天。
于是在近两年的比赛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画面:张德培在场上玩命飞奔、奋力救险……好不容易赢下一球,转眼间就被对手的一个大力发球或一个上网截杀化为乌有。虽然观众仍对张报以热烈的掌声,但这掌声更多的是对其近乎痛苦的比赛风格的一种怜悯。
面对冲击,张德培努力寻求变化,完善自己的技术。在2000年10月的上海喜力公开赛上,张德培把对自己来说几乎是革命性的打法展示给了观众:他不再像过去那样固守底线,而是一有机会就上网。但他的网前技术实在是“嫩”得可以,长期固有的底线型打法,使他到了网前似乎就不太适应,下手犹豫,截击球也常常不能给对手造成足够的威胁,反而时时露出破绽,让对手轻松得分。
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胜利离他越来越远。1989年法网冠军是张德培职业生涯中惟一一个四大满贯赛冠军,谁想那个瞬间的辉煌既是这个17岁少年所有光荣与梦想的起点,却也成了顶点。
为了参加有更高关注度的大型比赛来证明自己依然存在,张德培不得不“疯狂”地参加各种小型赛事来取得积分。但事与愿违,成绩依然没有起色。就连伴随张德培走过辉煌的球拍、运动装备赞助商PRINCE(王子)、REEBOK(锐步)都准备弃他而去。试想:一名职业选手,如果沦落到自己买拍买鞋时,是何种境地。失败是必然的,也是无奈的。可这位喜欢钓鱼的虔诚的基督徒曾这样诠释自己的职业生涯:“如果你钓起了一条鱼,那是上帝的额外奖赏;如果空手而归,你也不会失去什么,依然心情高兴。”
可是,任何一位垂钓高手都不能容忍每次都兴致勃勃地甩出鱼饵,却每次都空手而归的悲惨结局;也许他认为该是上帝改变对他的奖赏方式的时候了……
流泪的告别
在经历了网球生涯最低谷、训练过度致伤和改变打法失败等一系列挫败之后,张德培终于感到,他那曾经不知疲倦疯狂奔跑的双腿、那双舞着球拍披荆斩棘的双臂,到了歇息的时候。他宣布,2003年是他职业生涯的的最后一年,参加完美国网球公开赛后,他将正式收拍。
于是几天前法网赛场上的那一幕无奈的告别使无数人黯然:张德培毫无悬念地输掉了他最后一场法网,但他还是在一个摄像机的镜头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按惯例这一荣誉应属于比赛的胜利者)。当张德培从法国网球协会主席毕麦斯的手中接过1989年赛事的宣传招贴画,这个特殊的告别礼物时,向来苛刻的巴黎球迷慷慨地给了张德培最多的掌声,泪水也早已毫不掩饰地流淌在他瘦削的面颊上。“法网赛对我来说太特别了,在我16年的职业生涯里,我只哭过两次,两次都是在这片场地。”当张德培含泪发表告别演说的时候,看台上“Michael”的喊声此起彼伏。观众用自己最真诚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感谢和敬佩。
向大家告别时的张德培显得落寞而无奈。有人认为,在经历了辉煌之后,现在的张德培的优势已“丧尽”,所以只能遗憾地离去。可一位球迷说,“我庆幸自己关注过颠峰时期的张德培,更庆幸看到了他坚持着自己的风格离去。我永远会记起张德培前额上那几缕被汗水浸湿的头发;那个利用自己不懈的奔跑和出色的判断给对手致命一击的张德培;那个无论胜利还是失败,无论对裁判、对手还是对观众,都保持着特有的谦逊微笑、坚定眼神的,绅士的张德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