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巫山六月三日电(作者 邹辉 范卉)中国政府为抢救三峡库区的文物,投入了空前的人力、物力。来自中国各地的七十余家文物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到三峡库区进行文物发掘和保护,直接参与工作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七千余人,涉及文物、考古、地质、测绘、水文等诸多行业和学科,从事文物发掘和保护的民工超过十万人次。文物工作者们每年的挖掘量超过二十万平方米,“一年做了平常十年的事”。
从一九九七年正式启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到二00二年底,中国已累计安排三峡文物保护资金三亿多元人民币,预计整个文物保护工程总投资逾十亿元。
三峡库区纳入国家保护规划的文物点有一千零八十七处,其中七百多项地下文物规划的总勘探面积达一千六百万平方米;三百多处题刻、古桥梁、古民居、古建筑等地面文物,三分之一搬迁进行保护,三分之一留取资料,三分之一原地保护。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出土珍贵文物四千余件,一般文物三万余件。
重庆库区二期水位地下文物发掘项目共三百一十处,发掘总面积为五十七万平方米。这些考古成果填补了峡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初步建立了重庆库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
二期水位线以下的一百十六项地面文物保护此前已提前完成,其中包括搬迁保护四十三项、原地保护十五项、留取资料五十八项。可保存三十万件文物、投资达五亿元人民币的中国三峡博物馆正在加紧建设,预计明年年底对外开放,届时博物馆将把三峡文物抢救发掘的成果完整地展现给世人。
三峡标志性的历史文化古迹都得到了妥善保护。被誉为“巴蜀盛景,文藻胜地”的张飞庙搬迁到原址上游三十公里处进行整体原样复建。这是中国历史上继整体搬迁永乐宫后,第二次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整体搬迁。
“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涪陵白鹤梁水文题刻是三峡文物原地保护的最大项目。经过五种保护方案的论证,最终决定修建一个椭圆形壳体覆盖白鹤梁题刻,壳体内置换清水,内外水压平衡形成“无压容器”,实施原址保护。
另一项原地保护的大工程是重庆忠县石宝寨,将采用仰墙护坡保护山体,再加固寨体,使这一依山而建的奇特建筑永葆风采。重庆巫山大昌民居复建也已开始,大昌古城将在大昌镇的新址上保留其风貌。
为争抢时间,专家们在三峡考古勘探中运用了最先进的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探地雷达等,使三峡野外考古的效率大大提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