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历史不可能重来——《走向共和》与它未走完的路

2003年05月28日 15:53

  也许正是因为200多年的满清历史与我们在时间上如此接近,才引发了今人对这段历史长盛不衰的关注、思考和争论。电视剧《走向共和》更是直接将清朝的历史和近代史连接成了一枚59集的“集束炸弹”,特别是剧中对李鸿章、慈禧、袁世凯的重新定位,在这个非常的非典时期,迅速引爆了一场上至学者下至市民的全民大讨论。

  李鸿章的是是非非

  时势造英雄,在风雨飘摇的清朝末年,政坛上也曾出现过一批深刻地影响了时代的风云人物,他们是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和被世人唾骂的李鸿章。有意思的是,这批汉臣全都是以镇压太平天国起家。但也因为此,这些人物在后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认定为罪人,铁案如山。

  然而随着时代的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历史不可能这么简单地盖棺定论,从曾国藩开始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正是近代中国走向开放的开始。于是人们开始为他们翻案,曾国藩家书的出版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段翻案风潮,直到电视剧的加入,这些人物除了李鸿章,都从历史的故纸堆中走了出来成了电视明星。但李鸿章不行,因为他是“卖国贼”,甲午海战的失败到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连当时的人都将李鸿章与秦桧并列。李鸿章这位洋务运动的中坚人物,其本身已经不再是一个历史人物,而牵扯到太多的民族感情。也正因为此,电视剧《走向共和》对李鸿章的肯定,引发了社会上地震般的争议。

  李鸿章的确签定了太多让我们中国人抬不起头来的条约,然而中国近代史的屈辱真的就应该由李鸿章来肩负吗?那么让我们简单重审一下那场让李鸿章身败名裂的甲午海战吧。

  有种说法,甲午海战的失利是因为李鸿章投降派的存在。在数量上甚至略多于日本海军的北洋水师完全应该主动出击,在这场海战中取胜,以扬国威。

  且不论北洋水师的建立凝聚了李鸿章多少心血和李鸿章坚持保守求和的战略主张,让我们重新看看以下实事。虽然在数量上北洋水师略多于日本海军,但日本海军却在技术与训练上却远远优于北洋海军。其军舰不仅速度更快,而且其火炮的射速为每分钟5发,北洋却是5分钟一发。数量多有什么用,在强调科技与训练的海军,这种落后才是致命的。

  其次,清庭严重忽视了海军的重要,其军费经常被挪用,仅慈禧造颐和园白白浪费200万海军军费。相反日本当时的天皇,不仅全力支持海军的建立,为了措集资金,皇宫带头交出60万白银,连皇后也交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银首饰。在上下如此倾力打造下,当时日本海军之强,让西方列国都不敢小瞧。军事上说,北洋水师就算主动出击,也无胜算。

  是战是和,是退是让,对那段历史的争论还会续继,但历史已经不可能重来。惟一可以确认的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以为不在条约上签字,以为不承认失败就能救国,显然是荒唐的。也因此让李鸿章一人顶着卖国的罪名也缺乏根据。当时中国表面的庞大和内在的弱小,除了身在一线的那些洋务运动家们又有多少人明白。弱国无外交,或者正是基于此,我们渐渐地生出了对李鸿章的同情。他努力改变过中国的现状,造铁路、开银行、创建兵工厂、开煤矿、发展电报、建设海军,可悲的是他的努力在他忠心服务的那个没落王朝里,注定会失败。

  然而在另一方面,他和洋务运动的失败不正是康有为百日维新和孙文辛亥革命的起点,更远地说,也是中国走向共和,走向开放的起点。从这个意义上,电视剧《走向共和》作为一部历史剧从总体把握上说,它是成功的。它第一次跨越了紫禁城的狭窄范围而和中国整个近代史相互连接。

  《走向共和》之煮酒论英雄

  ●慈禧

  慈禧不能算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庚子时她同时对几国宣战就是证明她“志大才疏”。剧中给了慈禧的很多错误以辩解,甚至挪用北洋的钱也有了合情的解释,但实际上这些恰恰证明了她治国水平的落后和无知。她不具备什么大智大勇,在外族入侵时有谁比她逃得更快?

  ●袁世凯

  袁世凯感觉是剧中塑造最为成功的人物,也最接近历史真实。首鼠两端是本剧对袁世凯的定位,历史上他的确是这样的一个圆滑之人,精明强干又善于用人。辛亥革命后各派都拥护他,使他顺利的登上了大总统的宝座,可见袁世凯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剧中对这些都进行了比较到位的表现。至于剧中对袁世凯称帝所做的开脱,在我看来有些多此一举。

  ●孙中山

  作为革命领袖,但他的历史功绩完全值得肯定,这并不就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完美的人物。比如在二次革命失败后,他组建中华革命党,要求党员绝对服从效忠他个人,并且还要盟誓,用中指按上指印,这导致了他和黄兴闹翻而分道扬镳,这些剧中都有表现,是对以往历史剧的突破。电视剧能做到这一点实属不易。

  给清史剧的盛世危言

  用我们现代人的角度来看,清朝200多年的统治其实阻碍了中国的进步。比如火器,明朝军队已经普遍开始使用。当时,政府不仅派船队出海(郑和下西洋),而且西方一有什么新式火器出现,政府就会派人去学习,并拿来改进后装备军队,还撰写了这方面的专著《武备志》,连外国的历史学家都承认,那时中国在从冷兵器时代走向火器时代的道路上,处于无可争辩的领先地位。可这种优势到了雍正、乾隆却被强行中断了,连《武备志》都成了禁书,民间研究火器,是要满门抄斩的,更不用说生产制造。以至于到了义和团,中国军民把洋人用的火器视为妖物,殊不知这曾经是我们的优势。

  有谁说过乾隆盛世之下的危机?正是在这盛世之下,中国人的科技水平和思想文化在清人对内大兴文字狱,对外闭关锁国中一落千丈。到最后,清朝的军力国力早已不行了,思想更是落后。

  国家的落后让李鸿章一帮洋务重臣的努力都付之东流。虽然《走向共和》在历史的客观性上还有不少问题,但有一点却值得我们尊敬,那就是跳出过去清史剧的框框,把中国历史放在世界现代化的进程中进行思考。你才会对整个满清的历史有一个客观的认识。这不正是时下清史剧所欠缺的深度?

  来源:申江服务导报 作者:小雨 寒冰


 
编辑:王艳红

相关报道:《走向共和》砸了历史学家饭碗 (2003-05-22 14:59:29)
          《青年时讯》:《走向共和》走到哪儿了 (2003-05-22 14:57:48)
          南方周末:《走向共和》的内幕故事(图) (2003-05-09 16:42:34)
          爱与失望交织的旅行――观看《走向共和》 (2003-05-07 14:23:36)
          追问走向共和:为反面人物翻案?将历史教材重写? (2003-05-07 09:22:15)
          “善待先人”:《走向共和》的启示 (2003-04-28 15:57:08)
          三大悬念决定《走向共和》走向高收视率 (2003-04-15 08:59:42)
          中华民族的慷慨悲歌——高建民谈《走向共和》 (2003-04-14 16:11:27)
          连续剧《走向共和》:让历史人物更接近历史原貌 (2003-04-07 15:36:56)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