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中,赵本山主演的《卖拐》、《卖车》、《心病》都带给了观众许多的笑声和欢乐。到今年为止,赵本山已经连续八年捧得CCTV“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相声小品类一等奖的桂冠,在相声小品日渐衰微的境遇下,赵本山成了春节晚会这道“大餐”的一道“招牌菜”,观众对他的期待似乎也越来越高。然而,在看似风光的背景下,赵本山却有难言的苦衷。
日前,赵本山面对媒体的采访坦言:“年年上春节晚会,感觉挺压抑”,当被问及明年是不是还要上小品时,赵本山说:“明年上不上小品,我还没想好”,“我这人没有今年想干啥明年想干啥的计划,我是跟着感觉走”,“我会尊重自己的艺术,东西不行,不能滥用。”
在我看来,赵本山的这种不急功近利,无疑是一位艺术家所应该拥有的清醒心态,这对于他本人和喜爱他的观众来说都是一件好事。没有“计划”,赵本山就可以拥有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充分积累创意和灵感,更多地创作出像《卖拐》那样的精品来;虽然观众可能要为一个好作品而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但这个过程无疑是必要的,这样的等待也是值得的。
时下,相声小品艺术不景气,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我认为,其中最主要的一点是一些演员的浮躁心态所致。一些原本深受观众喜爱的曲艺演员,为了满足电视台和晚会的需要,也为了让观众们隔三差五地见到他们,于是就“揠苗助长”,按照市场的需要不断地“生产”出作品来。他们不是注重于台下“十年功”的积累,而是热衷于台上“一分钟”的露脸,急功近利地创作了一些粗制滥造的“快餐品”,到头来倒了观众的胃口。
赵本山承认,《心病》跟头两年的作品相比,质量是差了一些。他认为:“按理说都不应该上”,因为《心病》是在20多天的时间里弄出来的,但是迫于晚会和观众的压力,也只好将就着上了。观众的反应也表明《心病》没有《卖拐》那样让人印象深刻难以忘怀。这说明艺术作品不是流水线上的商品,是不能够有计划地快速生产的。在艺术领域,数量不能证明一切。经典的艺术作品需要“十月怀胎”,精雕细琢。如果一个艺人的眼光只着眼于计划着怎样在春节晚会上露个脸出个名,那他的艺术生涯也就不可能长久。
要想有优秀作品产生,一方面我们的晚会导演和观众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给予演员们必要的创作时间和宽松环境;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演员本身要有清醒的头脑,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不可吃催熟剂而使作品“早产”。否则作品就会是畸形儿,经不起时间和观众的考验,最终演员也会砸了自己的饭碗,自毁前程。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肖彬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