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华人世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离不开的是中国——意大利华人华侨印象

2003年05月13日 11:29

  走进意大利首都罗马,仿佛时光尚停留在当年的古罗马帝国时代,环形大斗兽场、元老院遗址、帝国演讲台、天使古堡、万神殿……岁月流逝、风雨侵蚀、灾害毁损,丝毫未黯淡其恢宏的气势,留给后来者的仍是深深的震撼。

  然而,意大利又是年轻的。街头车流如水,行人西装革履,时装展示在鳞次栉比的商店橱窗里,处处流露出现代的气息。而20多万生活和工作在意大利的华人华侨,更为这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职业与中国密切相关

  意大利的华人华侨主要集中在罗马、米兰、纳布里亚等城市,其中90%以上来自中国浙江,其他还有来自北京、上海,以及东北等地区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很多华人来到欧洲,战争结束之后,有的人没有回国,定居在意大利。

  据中国驻意大利使馆参赞介绍,华人华侨在这里最初的职业是摆摊售卖,后来主要开中餐馆、做手提包、卖小商品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这里的华人华侨也不过1000多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意大利的华人华侨逐年增多,迄今已达20多万人。他们除从事传统行业外,不少人做起了中意两国间的贸易,使得中国的小商品大量涌入意大利市场。

  罗马火车站前的维多利亚广场,是一个繁华的小商品市场。据说,仅在这里销售中国商品的华人华侨的摊位就有300多个,每个月有1000多个中国商品的货柜抵达这里。不少中国游客买回服装、玩具,仔细一看,却发现标有“中国制造”的英文字样。

  今年30出头的华人董义深先生,4岁随父母来到罗马。他的父亲董志清1979年来意后,和其他华人类似,也是先开中餐馆。后来他发现,也许是受华人华侨的影响,意大利人对中医药越来越感兴趣,于是,1991年他做起了中草药生意,由零售到批发,越做越大。目前,他已陆续在意大利各地开了3家分店,董义深和他的弟弟不仅是父亲的得力助手,他们兄弟俩还都各开了一个公司经营中草药,市场也由意大利扩展到了瑞士。

  成就得益于中国的强大

  在罗马,我们住在共和国宾馆,这里的主人是华侨沈为群先生。80年代初他来到罗马,和其他初来这里的中国人一样,有过打工、开中餐馆的经历,但是凭着商业敏感,他从中国来意旅游者日见增多这一现象中发现了商机,果断地开了一家“中国之家”旅店,开始接待中国游客。之后,“中国之家”的级别从一星、二星到三星一路攀升,沈为群买下了罗马黄金地段的共和国广场旁边的这家宾馆的经营权,雄心勃勃的他还准备将这一宾馆的房产权全部买下来,再上一个星级。

  “中国好,我们华人华侨才好。”沈先生深有感触地说,这也是我们华人华侨世纪行采访组听华人华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沈先生还是北京海外联谊会的理事,他谈起应邀回国参加国庆观礼的感受时说,看到祖国这些年变化这么大,那种感觉真好。

  来自辽宁大连的卢云刚,毕业于东北的吉林工业大学,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培养的第一批博士,现在为意大利巴厘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所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是一门新学科———量子概率,全世界从事这项研究的不过70多人,意大利有十几人。卢云刚在这一领域已颇有建树,曾多次发表论文和参加国际性会议。谈起自己取得的成就,卢云刚感谢祖国对他的培养。

  这次赴欧洲采访期间,正值祖国处在非常时期,不少华人华侨说,由于国内来意大利的游客减少,中餐馆冷清了许多,贸易受到影响,有时连自己也要被别人误解。见到我们,他们都要询问国内的情况,关切之情溢于言表。他们希望中国尽快控制住非典疫情,经济不要因此受到太大的影响,盼望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永远改变不了的是中国心

  “不管你加入没加入当地国籍,在外国人眼里你永远是中国人。”卢云刚、沈为群等都这样说。采访中,我们更深切地感到,他们不变的除了黑头发、黄皮肤,还有一颗中国心。

  在罗马居住着一家孙姓华人。他家第一代是30年代由浙江来到这里的,名叫孙明权。从经营石雕到在米兰创办“长城饭店”,他事业有成,四世同堂,本应在此享受天伦之乐,可他却偕妻重返故里,以80多岁的高龄,为中国的慈善事业奔波于中意之间。

  他的女婿王民生,1958年出国,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经商,近年做起了房地产,还办起了《欧华时报》,及时报道中国的消息,反映华人华侨的动态,弘扬中华文化。儿媳孙慧英不仅相夫教子,同时还担任罗马华人妇女联合会会长。在说起自己的感受时,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当初为了融入当地社会,3个儿子连名字都只有意大利的,读意大利书,说的也是地道的意大利语。现在看他们对中国文化一片茫然的样子,经常觉得这是自己的一个失误。王先生的儿媳妇张玮对记者说,待一岁半的孩子大一些了,要将她送回中国学中文,一定要让女儿懂唐诗宋词,以弥补她父辈的遗憾。

  董义深先生为我们讲述了他9岁儿子的一个小故事:孩子喜欢画画,也喜欢足球。一天,他画了一幅中意足球大战,比分当然也是由他评判的:3∶1,中国队赢。讲到这里,作为父亲的董义深笑了,这笑是对儿子童心的赞美。

  董先生还骄傲地告诉我们,他父亲正在筹备中意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希望今后多开展一些两国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活动。他的妹妹在意大利已大学毕业,今年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奖学金,将要回到中国就读于这所名牌大学。

  来源:人民日报2003年5月13日第十版 作者:傅旭 陈鹏


 
编辑:林华俤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