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访前,记者先以一个咨询者的身份给该中心的非典咨询热线打了个电话,称自己对非典病毒心存恐惧,请热线工作人员就有关问题作个解释。
电话拨通后,传来一个男同志的声音,郑重而礼貌:“喂,你好!非典咨询热线。”
“你好!我想问问,现在出门怎么做才不会被感染?”记者问。
对方的声音忽然变了,听起来像是满不在乎,又像是在和朋友聊天:“去人多的地方戴上口罩,回家后洗脸洗手,你想去哪儿去哪儿。心理负担别太重。我昨天晚上还去王府井大街逛了一圈儿,小凉风儿一吹,爽快极了。”
这么轻松!放下电话,记者前往疾控中心。走进热线的工作间,记者发现,正在这里忙碌的三四十名工作人员竟没有一个人戴口罩的。工作人员汪海波笑着说:“因为我们了解病毒,知道它的传播途径,而且做到通风、消毒,同事之间保持距离,别太亲密,还有什么可怕的?”
汪海波告诉记者:随着北京市民对非典病毒的不断了解,恐惧心理在不断减轻。开始时可不行,有人半夜三更一觉醒来,觉得哪儿有点儿不舒服,就一个电话打过来,问问是不是非典。对待这样的咨询者,我们的做法是先把他逗乐了,叫他放松,然后向他讲述科学知识。我就接过这样的电话,半夜两点多,一个小女孩儿打电话过来,先是哇地一声哭了,接着一句“我得非典了”。我就赶紧问她,你怎么知道的?她说,她睡得好好儿的,突然醒来觉得浑身不舒服。再问她几个问题,一听就是吓的。我就逗她说,赶什么时髦不好,非赶这个?她“扑哧”一声笑了。接着,我又给她介绍非典常识和预防措施,小女孩儿这才踏实下来……
记者注意到,在汪海波讲上述这番话时,他面前的热线电话始终未响。于是便问:“现在的咨询电话是不是少了?”
“少多了。”汪海波说,“原来每天约有一万个。现在,平均每天也就三四千个吧。”
“来电话咨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汪海波回答:“刚才说的那种疑神疑鬼的少了,多数是很理智地问些防治非典的常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提建设性意见的人多了。比如,一些老中医向我们提供他们认为可以防治非典的中药方子或者预防办法;还有人建议,为了减少医护人员被感染,能不能给病人罩上一个可以伸进手去的透明罩子。这样,病人的体液就喷不到医护人员的身上了;也有人想通过我们向政府建议给小区内的卫生管理立法。他们认为小区里的卫生管理不能太随意,要有个硬性规定。有位七十多岁的老爷子更有意思,他说,非典有什么可怕的?弄几架飞机,装上点儿消毒药,漫天一洒不就完了吗?
听了汪海波的话,旁边一位名叫李可群的工作人员插话说:“这说明,一些群众已经从恐惧中解脱出来,开始考虑怎么帮政府的忙儿了。”
(来源:《法制日报》2003年5月10日,作者:崔立伟,原题:《恐惧少了建议多了——北京市民心态出现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