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7日电 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成为近日荧屏的热门电视剧之一。有的观众说这部《走向共和》可以当作历史教科书,能够客观地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审视历史,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还有的观众认为,电视剧不能这样随意“更改”人们对李鸿章、袁世凯等人的评价,这样是不负责任的。那么,这部电视剧是否尊重历史,观众又该如何看待这部电视剧呢?
为此,北京晨报记者采访了《走向共和》编剧之一张建伟。
历史事件绝无虚构
59集电视剧《走向共和》的编剧张建伟编写了后39集,而且做了全剧的统筹工作。张建伟是中国青年报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张建伟喜欢研究历史,十年撰写了《张建伟历史报告晚清篇》。张建伟说虽然出书是他的业余工作,但因为他写的是报告文学,所以他尽量都往真实里走。这部电视剧中所提到的中国经历的几大历史事件,甲午海战、《马关条约》、戊戌变法、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修园子、孙中山的十次起义等都是绝对真实的,毫无虚构。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孙中山、光绪主要人物也都是真实的,所以这部电视剧才可以被人叫做历史正剧。
张建伟说最初策划这部电视剧时定的调子就是“找出路”,不论是在野的或在朝的,当时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都是在为中国找出路。尽管电视剧中的历史事件和主要历史人物都是真实的,但很多戏确实是编出来的。针对观众对人物出场的描写产生的疑问,张建伟认为,有了历史事件这样一个结果,反推事件中人物当时的思想状态和原因,这样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慈禧的出场是唱戏,袁世凯出场是在妓院,孙中山出场的身份是一个热血青年,但很幼稚。这些人物的出场戏在历史中是找不到的,但通过真实的历史事件可以合理地反推出来。袁世凯的二姨太是个上海妓女,在我们剧中她变成了北京的,这是剧情的需要,但袁世凯二姨太的身份是没有变的。孙中山去拜访康有为,历史上也是确有其事,但见面后两个人说了什么话就是我们编的了。类似这样的戏很多,都是为了给历史人物一个合理的出处。
部分细节合理虚构
《走向共和》所展现的历史是复杂的,它为观众描写的诸多历史人物也是多层面的,性格极为丰富。张建伟说在塑造这些历史人物时,同样也是通过他们在历史事件中所处的地位、起的作用以及最后的结果推断出来的,并加入了自己的合理想象。
在人们的头脑中,一提起李鸿章人们就说他是“卖国贼”,一提起袁世凯,人们就说他是“窃国大盗”。但是,张建伟说,在创作李鸿章这个人物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签了卖国条约的人,就是卖国贼”。如果签了条约的损失要小于不签的损失,那么签约是不是也是一个上策?该剧是这样展现《辛丑条约》的情景的:庆亲王看到条约上的内容后,手一直在抖,以致根本写不了字。这时李鸿章把笔拿了过来,对庆亲王说:“天下最难的,就是把自己的名字签在卖国条约上。你还年轻,还是我来担这个罪名吧!”张建伟说,这样处理就是要表现李鸿章的无奈和屈辱。但这段话确实是编导们主观上想的,他们的依据就是按李鸿章的性格,他能做出这样的举动。再有,在表现袁世凯这个人时,没有像以往那样,把袁世凯写得那样无能,对他到底在历史上做了什么,进行了研究。袁世凯虽然在道德上失掉了许多分数,但他在政治上的走向一直是真实的。
翻案纯属无稽之谈
针对观众提出来的该剧有为“历史反面人物翻案”一说,张建伟认为此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他说:“历史就是历史,以往我用文字将这段历史展现,没有人有这样的说法,但这次通过这种电视剧的手段艺术地再现,我认为是比以前更加准确了。这部电视剧拍了两年多,我几乎每天都在剧组,天天与这些历史人物‘沟通’,研究他们为什么这样做。也有的史学家认为一点都不能违背历史,包括细节上,但是,如果真的那样做,那也就不是电视剧了。所以,我们从大的历史事件入手,尊重历史,但细节做了合理的虚构。”
对于有的观众提出的这部电视剧是否可以作为这段历史的教科书的问题,张建伟认为电视剧没有那么大的功能,它和历史教科书存在着差别。(佟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