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社会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特写:北京人民医院因非典封闭前的十六天

2003年05月05日 08:51

  中新社北京五月四日电 题:人民医院封闭前的十六天

  作者 曾利明 付东红

  四月二十三日,北京第一家大型综合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新院、老院被迫封闭。从四月七日接收第一例“非典”病人到被封闭的十六天里,全院有近七十位战斗在临床一线上的医护人员感染“非典”倒下。此后,又有两名医院的干部发病。

  该院的一位医生说: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病魔,人民医院的医务工作者没有退缩,他们为抗击病魔,抢救患者尽了自己的全力。尽管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结局,而结局只能是这样。人民医院所付出的沉重代价留给我们的思考应该是深刻的,我们必须反思……

  人民医院没有传染科,没有传染病房,医院楼层低矮不利于空气流通。但非常时期,“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四月七日第一例“非典”病人住进了医院。当天晚上九点,医院决定建立临时传染病房。三十人的临建队伍连夜工作,从粉刷病房、氧气配送、上下水管道安装以及病床的配备等等,三十多小时后的九日下午,一号传染病房投入使用。

  根据上级要求,四月八日,人民医院迅速组成了北京市“非典型性肺炎”防疫队预备队。

  四月十一日清晨,十八病房的全体护士早早来到病房,听护士长做“非典”治疗护理梯队战前动员:“这次任务既伟大又艰巨,不仅代表着人民医院的荣誉,也代表了北京市全体医务工作者的荣誉,我们要不畏艰难,勇挑重担”。

  四月十七日晚,北京市卫生局决定将人民医院部分病人转至专门医院,呼吸科门诊成了第一线,进入四月,医院门诊量下降,呼吸科门诊量陡增,平均每日门诊量在二百人以上,其中许多患者为发热待查,还有一部分为疑似“非典”患者,这对门诊医生来说无疑是严峻的考验。

  就诊患者迫切需要了解有关“非典”防治知识,门诊医师必须耐心解答每一名患者的咨询;由于疫情突然,诊治程序尚不完善,疑诊患者处理工作存在许多困难,先后有两名门诊医师因为发热住院,这些又都加大了门诊工作的难度和负担。

  由于恐惧“非典”,医院的卫生员、护工纷纷离去。隔离病房的护士们在完成好繁重的医疗护理之外,还要承担大量的生活护理和卫生员工作。

  病人的增加和一线人员的陆续感染发病,使护理人员告急。为减少感染,医院决定开设发热门诊,但医务人员严重不足,只得从行政后勤人员中抽调曾经在医疗、护理岗位上工作过的人员充实护理一线。到了四月十八日,开始从人事处、检察室、改革办、门诊办公室、病案室抽调人员,经过一天培训,于第二天就正式到发热门诊上班。

  医院成立隔离病房后,设备需求量剧增,设备处采购员立即进行采购,在防护手段严重短缺的条件下,大家都不顾个人安危,在最短时间将仪器送临床第一线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为保护医护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营养部职工承担了为急诊留观病房工作人员及病人送饭的任务。

  十九日下午,病案室主任接到通知,立即抽调八名临时卫生员来到医院,经过培训后,进入隔离病房打扫卫生。隔离病房的工作人员穿着多层隔离衣,工作起来浑身是汗,对体力的消耗可想而知;由于防护用品短缺,他们又无法经常换衣服,对待这一切,他们只能咬牙坚持。

  在非典隔离病房工作过的朱继红主任,回忆病房成立当天晚上的情景说:三位大夫没有休息的地方,只好在凳子上坐了一夜,那一夜是特别的长,二点、四点、六点……终于熬到了天亮,大家又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急诊室留观病房年轻的护士们,看到同事一个个开始出现症状,心理压力非常大。由于密切接触病人,她们不能回家,不少人的家属受周围的人“歧视”。家里的亲人对他们也非常担心,但每当与家人通电话,她们总在安慰家人,说自己没有接触病人。而放下电话,姑娘们常常会落泪。回到工作岗位上,她们又像战士一样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就这样,人民医院的全体职工没有退缩,没有放弃,他们以极大的毅力,苦苦拼搏了十六个日日夜夜。人民医院的一位干部说,“没有人乐于牺牲,没有人乐于受难。但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及当时的特定情况,作为首批接受抗非典任务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只能做出如此牺牲。人民医院是悲壮的。我们别无选择,我们无怨无悔”。


 
编辑:宋方灿
相关专题:防治非典型肺炎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