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医生毕淑敏、作家毕淑敏:死亡是成长的最后阶段

2003年04月16日 09:57

  中新网4月16日电 毕淑敏被七家出版社围抢的新长篇小说,即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早在三四年前,毕淑敏就酝酿了这个故事的雏形,而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完成。此次,她的新作讲述了一个心理治疗小组的故事。心理学博士程远青刊出广告,面向社会招募乳腺癌病人,组成心理治疗小组。公务员、老干部、硕士生、下岗女工、白领丽人、妓女等汇聚一堂,携带着各自复杂的经历和对癌症的恐惧与抗争,在小组一次次的活动中探讨死亡。前日,记者在毕淑敏的心理诊所见到了她。

  -小说缘于未完成的心理学作业

  为什么在众多的疾病中选择了癌症?为什么在多种癌症中选择了乳腺癌?毕淑敏说,之所以选择这个话题,是因为癌症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的亲朋好友中都有人得癌症。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小说的构思,缘于一个未完成的心理学作业。“我在读心理学时,有一个要选择特定的人群开心理小组的作业。当时我设定的特定人群就是癌症患者。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忌讳谈论死亡,得了癌症的人将走上怎样的生活道路,我们是不清楚的;癌症病人及其周围的人经历的煎熬和挣扎,我们也不清楚。”毕淑敏说,“虽然乳腺癌患者的生存时间比较长,但是她们的内心要面对的东西更多。而且这个病不仅对女性的生命构成巨大威胁,更对她们的美丽造成了根本性的破坏。这些女性怎样去面对,社会怎么来看待她们,我当时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做这方面的研究。”

  但是,毕淑敏最终也没有完成这个作业,因为她的亲人中也有人成了癌症病人。毕淑敏说,她心里一直惦记着那个没有完成的预定计划,所以把这个心愿变成了小说,借小说来探讨、来研究癌症病人的心路历程。

  -每个人都渴望交流死亡

  毕淑敏的小说一直关注着人的生命、死亡及人很复杂的内心世界。在新作中,她想要告诉大家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面临的结局,它是我们成长的最后阶段。“我们现在已经很关注人生,可是人生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作为人,关注整个生命的过程,特别是它的终结,是一种文明。”毕淑敏用秋天渐淡渐远的凄凉来比喻人生的最后阶段。“那个时候人是非常无力的、衰弱的。如果这个过程中我们赋予关怀,使一个人可以无所畏惧、从容、安详地面对它,自己掌控自己的命运,我想人生因此而圆满。”

  毕淑敏相信,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交流死亡的愿望。“表面上看起来,现代人关心的是声色犬马,搞笑的、轻松的、无厘头好像成为一种主流。这是非常正常的。可是我相信,在每个人的内心,都有对生命价值的求索、对死亡的叩问。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清楚,死亡一直矗立在我们生命终结的地方。”她希望在我们的文化里有这样一种讨论———讨论死亡。

  -矢志不渝地关注死亡的话题

  当年,陆幼青以《死亡日记》勇敢地站出来探讨死亡时,曾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批判说他是作秀、炒作。毕淑敏说现在她还想象不出大家会有什么反应,但是可能有的读者会不会因为害怕而不去读。“有的朋友听说我要写这么一部关于癌症的小说,都说,谁要看啊。‘癌’这个字只要一出来,人就马上有一种拒绝感。”她说,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本探讨癌症、探讨生命、死亡的书而不读,她也没有办法强迫别人。

  如果有人一定要说,一个作家对死亡感兴趣,是作秀的话,毕淑敏依然会一直关注下去,而且矢志不渝。“我做医生的经历、现在做临床心理学家决定了我高度关注这个话题。其实对于现代人来讲,温饱解决后,人与生俱来的孤独,人对死亡的恐惧,人对心理的探索,在人的内心是非常深刻存在着的。”

  临床心理医生和作家是毕淑敏现在的身份,她觉得两者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作家是探索人内心的逻辑、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机会学习心理学,带她看到丰富多彩的人的内心世界,对生命更尊重、对自我更加了解。但是毕淑敏特别强调说,她决不会把心理诊所来访者的故事当做小说的素材写。“因为做心理医生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把来访者的资料以任何形式披露出去。所以当这两个职业并行的时候,我会严格遵守这条纪律。”(陶澜 娄启勇)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