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四月十一日电(罗茜文)由著名作家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的大型话剧《长恨歌》,昨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首次公演。而与作家本人“零距离”接触,则是沪上王安忆书迷最幸福、最激动的时刻。
演出结束后,当剧组制作人李胜英向观众透露有一位重要的嘉宾来到现场时,有不少人猜测可能是作家王安忆来了,观众席上即时有人高呼。当身着黑色休闲毛衣的王安忆微笑着出现在他们面前时,全场响起长时间的掌声。虽然在演出期间,《长恨歌》演员的精彩表演已是让场内掌声数度响起,但唯有此次欢迎王安忆的掌声最为持久和热烈。
谈到此次对话剧《长恨歌》的感想时,一向在众人眼里沉稳慎言的王安忆显出少有的兴奋和激动。王安忆坦言了这次看戏始末的“心路历程”。她说,看完全剧后感觉很满意,很好看。看到自己文字中的人物在舞台上活起来,而且人物都很有个性,心里非常高兴。虽然演出时间长达三个小时,但王安忆说,一点也没觉得时间长,并且真切希望演出的时间更长一些。“现在的人们都习惯泡酒吧,为什么就不能在剧场泡半夜呢”?
很多观众都是从得知《长恨歌》改编成话剧的消息后就开始关注此次公演的。有位女观众说,看过小说《长恨歌》,打心眼里觉得这部小说并不适合搬上话剧舞台,因为小说细水长流地叙述了王琦瑶四十年间的生活变幻和情路历程,从底子里泛出来的那种上海味道让人感同身受,因而担心改编成话剧是否会破坏小说的完美和风格。看完话剧后,她的担忧全然消散。该观众激动地告诉王安忆,该剧在三个小时的时间内把几十万字的小说内容表达得很充分,真的很不容易。
也有观众真诚地向王安忆和剧组主创人员提出了对此剧的意见和建议。有位“海归”人士称,他和许多长期居留海外的人士都是王安忆的忠实读者,喜欢王安忆的作品是因为她的作品最具中国的、民族的特色。此前他也看过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觉得小说前半部分对于旧上海的环境描写特别有味道,让那些身居海外的中国人一下子就感觉到上海的亲近。他认为小说强烈的地域特色是整部小说的成功点之一,但让他遗憾的是,改编成话剧后上海地域特色并不太明显。他建议剧作可以从历史的脉胳、时代的背景方面更多地去理解和体会原作。
热心的书迷还向王安忆表达出他们期盼其作品以其它更多的舞台形式表达出来的心愿,这些观众说,王安忆的小说故事性强,情节细腻富有张力,画面感强富有表现力,很适合改编成电影、电视等题材。对此,王安忆表示,她也正在和有关人员进行这方面的商谈,只是由于版权的问题暂时不能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