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末位淘汰”也有隐忧

2003年04月08日 10:58

  最近有消息,中央电视台就对旗下电视栏目实行“警示及末位淘汰制”的首次评比结果已经出炉,有10个栏目被无情淘汰、10个栏目被警示命运岌岌可危。看来这次央视对一些不争气的栏目是真的大刀阔斧、毫不手软了。

  早在正式实施之前,“末位淘汰”就已经成了人们关注央视的敏感词,无论真假、稍有一点风声也会引来不少议论。去年,《朋友》、《半边天》等栏目都有过这种“人心惶惶”的经历,最近倪萍放弃《聊天》主持转向影视的工作调动,不少人的第一反应也与“淘汰”的猜测有关。

  把淘汰引入并设为考核节目的机制,无疑是央视面对激烈竞争、努力提升自身水平的主动表现。即使身为国家级电视台,也已无法忽视来自各方的压力与市场竞争。按业内人士的评价,“末位淘汰”机制的实行,是“央视寻求资源优化配置和自身良性发展的一次卓有成效的尝试”。但是,既然是摸着石头过河,我们不得不想到这种措施下的隐忧。

  与以往依赖上级行政命令的标准不同,这次淘汰与否,收视率是个重要指标,说明电视台懂得放下昔日的尊贵身份,注重受众需求、投观众所好了。那首先就要求收视率的统计有一套科学公平、细致入微的方法,否则缺少令人信服的标准,依据也无从谈起,而收视率统计本身在我国也还是一个刚刚开始、仍不够成熟的领域。

  仅仅从淘汰的名单看,如果只望名生义,某些栏目还是很诱人、很“艺术”的,按照想像中的内容不应该被淘汰,甚至有令人惋惜之感。那么,原因是徒有其名、华而不实,或者按央视的话讲是内容形式陈旧,还是安排的时段不合理,或者因缺少适当宣传鲜为人知,这都需要大量幕后的细致工作去研究。

  信息时代电视的发展趁势是从大众时代进入小众时代,面对的观众也逐渐细化。应该想到的是,有些栏目的内容是注定曲高和寡的,不能因迎合大众就忽略了其他一些人的文化需求。正如文化事业有很多需要国家力量的扶持,作为强势媒体,电视除了娱乐、传递信息这类功能,还有营造、引导社会文化氛围的责任,尤其是作为国家电视台,既不能一味追求收视率,甚至以媚俗为提升的捷径,也不能一切“向钱看”,某些栏目恐怕是需要做赔钱买卖的。

  淘汰以栏目面世一年为期。近些年电视的改版频繁是眼见的事实,如何抓住观众的眼球大约是电视人最头疼的问题。但是,一个好的电视品牌从诞生到拥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必须有一定时间的耐心培育,而且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近些年电视频频改版却并未赢得观众认同的例子太多,我们担心若再有个淘汰的大刀时时悬在头顶,会加剧某些人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会有越来越多的栏目在屏幕上走马换将、昙花一现,过于频繁的“拆建”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事实上,现在每天观众眼前几十个频道、全天加起来恐怕有近千个小时电视节目在播出,可一个人一天能有多少时间真正坐在电视前?如此算来,恐怕有些栏目出现的意义就为填补电视无数无谓的时间,注定摆脱不了被淘汰的命运吧?急骤膨胀、泡沫化、节目雷同、资源浪费才是当下电视更深层的痼疾,如今看似丰富的电视,并没有在观众中获得多少满意的回应,甚至去年某项调查中出了“天气预报是最喜爱电视”的笑话,某些问题如果不下猛药根治,淘汰也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观众真正需要的是“浓缩精华”。

  面对越来越开放、形式愈加多样的文化消费,淘汰顶多是提高水平的手段之一,绝不是万能良方。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晓昕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