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社
中新网分类新闻查询>>

本页位置:首页>>新闻大观>>文娱新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新版话剧《雷雨》:引人进入更宽阔的海

2003年04月07日 16:02

  今年是梅花奖20周年纪念。中国戏剧家协会组织了一系列的节目来庆贺,其中之一就是重新排演曹禺的经典剧《雷雨》。新版《雷雨》的总导演徐晓东先生今年75岁,套一件蓝色短夹克,清俊的带着岁月痕迹的脸,一双平和睿智的眼睛,一头灰白的头发,描述剧情时抑扬的声调,挥舞的手,都是那么的精神,在排练现场徐导演接受了我的采访。

  用诗情抹布擦拭过的现实主义

  新版《雷雨》与以前人艺版的话剧《雷雨》有很大的不同,徐导特以“诗化”二字予以强调。以前,人艺版的《雷雨》是严谨的写实主义,它在观众心中已经成为经典。徐导称:人艺的戏演得好,台词多好啊,人物真实极了,逻辑准确极了,真挚极了。人们从中获得了营养和艺术享受。徐老说,经过人生的体验,新时期以来的审美经验的体验,对曹禺的作品进行再读解,深刻感受到其文学魅力在于其浓郁的文学诗情,渗透了美学中的美。《雷雨》还有我们去感受、体验、破译的余地。故此,新版《雷雨》可以深化,在情感、意境、哲思上深化,更多地表现曹禺的诗情。曹禺在他的一封私人信件中就提到过,他把《雷雨》“做一篇诗看,一个故事读”。徐老则称之为“灵魂是诗的,形式是散文诗的,或者说散文诗是曹禺传递诗情的戏剧结构和呈现上的特点”,因此,“过于严谨的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义表现不一定能表达其诗情及哲思的魅力力度的”,“但也不能理解为抽象的艺术”,所以新版的《雷雨》要通过“具体化的性格、人物、行动、冲突和细节来传递诗情,而决非抽象化”。

  达到这种诗情的手法,除了台词,还要通过导演的语汇来完成。徐老说,剧中将采用放大、扩张人物的心理时空,用声音回音、形象叠映等形式来表现,通过对人物心灵潜意识的开掘,外化人物的感受,实现主观的外化,外化诗化象征。徐老给我们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形象叠映。在第三幕有这样一段戏:繁漪要周萍留下,周萍拒绝了,这里有繁漪的一段心理独白,它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处理的:“什么我都预备好了,来吧,恨我的人(周朴园的形象闪现一次),来吧,叫我失望的人(周萍的形象闪现一次),来吧,叫我嫉妒的人(四凤的形象闪现一次),都来吧,我在等候你们,来吧,恨我的人,叫我失望的人,叫我嫉妒的人(这里周朴园、周萍、四凤依次短速闪现一次,然后,加速节奏,好几个周朴园、周萍、四凤闪现)。

  徐老说这种诗化的现实主义手法还要求演员们的诗情。演员要同情、赞美、歌颂一切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人们,无论他是幼稚的,带着封建的灰尘也罢,要把他们当作黑暗中的一线光明,看作我们苦难的兄弟姐妹,以此来揣摩、理解角色,要心中怀有诗情。而剧本本身“也要我们歌唱、舒展,要导演演员们飞翔”。

  “序幕”“尾声”首次搬上舞台

  话剧《雷雨》从1934年上演至今,演出几千场,但“序幕”和“尾声”部分从未搬上舞台。新版《雷雨》将“序幕”和“尾声”搬上舞台,而对中间的四幕中交代情节的戏进行了一些删节。

  徐老在解释为什么把这两部分搬上舞台时用曹禺本人的话说,“‘序幕’、‘尾声’的用意就是送看戏的人回家,带着一种哀静的心情,低着头,沉思地,念着这些在情热、在梦想、在计算里煎熬着的人们。荡漾在他们的心里应该是水似的悲哀,流不尽的;而不是惶惑的,恐怖的,回念着《雷雨》像一场噩梦,死亡,惨痛如一只钳子似地夹住人的心灵,喘不出一口气来”,“我要荡漾在人们中间还有诗样的情怀,‘序幕’与‘尾声’在这种用意下,仿佛有希腊悲剧合唱部分的功能,导引观众的情绪入于更宽阔的沉思的海”。所有的故事发生在同一个地方,可以表现出物是人非的内心的颤抖,同一个环境因岁月的流失而使命运延续呈现:竟然是这样的。它们经由具象传诸观感,传递其思情和哲思,徐老这样说。

  几番岁月几幕戏

  新版《雷雨》的新点之一在于,剧中的同一个角色由好几个演员扮演,比如剧中就有三个周萍三个鲁妈四个四凤,老中青三代演员同台演出同一部戏。他们中包括一度甚至两度三度获得过梅花奖的演员,有的是影视话剧双栖,还有仍在校的戏剧系大学生。这些演员来自全国各个剧院,他们各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演艺风格和理论,导演演员们希望能碰撞出火花。整个话剧分成序言、尾声及四幕共五部分。

  徐老说,由于时间短,可能会有一些遗憾。“让观众去评价吧。我们大家只要认真对待了,就问心无愧了。”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作者:刘丁香


 
编辑:王艳红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