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将在央视一套黄金档亮相的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截取了1894年甲午战争到1916年袁世凯复辟遭全国人民唾骂而死这段历史,用史诗般的叙事风格,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走向共和》由盛和煜和张建伟共同编剧,张黎任总导演。它吸取了当代历史研究中的最新成果,鲜活地还原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精心塑造了与以往影视剧颇有不同之处的孙中山、李鸿章、慈禧、袁世凯、光绪、康有为等一批荧屏形象。
多侧面的李鸿章
在以往的历史教科书及众多艺术作品中,李鸿章这个人物一直被描绘成是一个卖国贼。近年来,海内外的史学界以更为理性、科学、客观的态度重新研究了这个颇有争议的历史人物。近代史上,为了寻找中华民族的出路,无数仁人志士不懈探索、不懈追求、不懈改革,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人物李鸿章,在这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走向共和》中对李鸿章这个人物进行了重新定位,李鸿章作为清廷的重臣,对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现状具有清醒的认识。他把自己比作一个“裱糊匠”。清王朝在风雨变幻的时代巨变中好比是纸糊篾扎的房子,假如是小风小雨,他能抵挡一阵,如遇狂风巨浪,他也无能为力。在甲午海战前,他对中日海军的军事实力实际上有充分的认识,为此和一批主战派进行了唇枪舌战,但在主战派占上风的情况下,他也无可奈何。北洋水师和日本海军决一死战,结果以彻底失败而告终。尽管他被当时的西方评价为那个时代最为出色的外交家,但是弱国无外交,他纵有才能,也只能忍气吞声签下了被后世唾骂的“马关条约”。
全剧把他定位为一个忍辱负重的政治家。剧中,他出场的年龄是70岁,8年后在郁郁寡欢中去世。为了寻找一个年龄相配,富有艺术造诣的演员,编导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遴选,最终决定请原中国青艺的著名演员王冰出山。王冰当时年龄75岁,与剧中人物要求基本吻合;五六十年代,他就是北京话剧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主演了一系列重要作品。此外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是他胜出的主要原因。他1948年曾考上美国著名的西点军校,但因故没有去求学;他和清华的建筑大师梁思成是多年邻居;上个世纪80年代他在话剧舞台上扮演过蔡锷,对这段历史非常熟悉。
重出江湖的老艺术家王冰在《走向共和》里,把李鸿章的性格走向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他争取朝廷各方支持办洋务,那时他奋发有为,把洋务运动办得有声有色。他亲自掌控北洋水师,发现其间官兵有腐败行为,在整顿过程中,他批评了一个,表扬了一个,又杀了一个贪污的小头目,而这头目恰好是他自小带大的养子,这充分反映了他办事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的一面。王冰把握李鸿章这一时期的人物特点时,用恰如其份的表演再现了人物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第二阶段是在签订“马关条约”以后,李鸿章背上了汉奸的骂名,他万念俱灰,一度曾想自杀。慈禧送了他一个侍女,百般安慰他,以后他又到欧美等国考察,慢慢治愈了内心的伤痛。这个时期的李鸿章,王冰更多的以眼神,以内敛的方式展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第三阶段是在李鸿章考察回国当了两广总督之后,他的思想发生了新的飞跃,对康梁变法,孙中山力主革命的思想持赞成态度,但限于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他始终不敢迈出行动的一步。剧中有一场戏是孙中山到他府上慷慨激昂地讲了一通反清的话,李鸿章听罢,微闭双眼,沉思片刻,然后轻轻地挥手:“我不杀你,你赶快走吧!”王冰在这场戏里把李鸿章内心澎湃、表面镇静的微妙心态揭示得淋漓尽致。领导和专家在看了这部电视剧后,都高度认同王冰对李鸿章的人物塑造。
面对权力和亲情的慈禧
慈禧是近年荧屏上反复出现的一个热点人物,无论是“戏说”还是“正说”,她总脱不了“腐朽,保守,阴险,狠毒”的“恶女人”形象。《走向共和》的创作者们并没有简单地以道德评判为标准,脸谱化地图解这个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在占有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慈禧定位于清王朝的一位政治家,她的一切行动出发点都是为了维护大清帝国的统治,为了爱新觉罗的万代江山,而不是纯粹出于个人野心而执掌朝廷。同时,她又是一个女人,是光绪的母亲,她身上具有女人、母性的那一面。
剧组经过反复筛选,最后将角色锁定北京人艺的著名演员吕中。吕中一开始并没有思想准备,她再三表示:“我这个人是没有‘威’的。”制片人和导演之所以力邀吕中出演,是因为看中了她身上的表演激情和深厚的艺术素养。所以,他们也诚恳地告诉吕中:“慈禧这个人物的‘威’,并不是喜怒形于色,她是通过一言一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吕中因准备过程的高度紧张大病了一个月,制片方坚持等她康复。如此的盛情相邀,让吕中感动不已。
慈禧的亮相是全剧的开场戏,她在宫内和宫女们一起听昆曲。慈禧具有很高的京昆艺术鉴赏水准,她听到某句唱词错了,马上就会出来纠正,接着她亲自示范,表演给大家看。吕中以松弛的表演一下子把观众带入了鲜活的场景之中。
“马关条约”之后,慈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她希望儿子光绪有所作为,重振江山。吕中饰演的慈禧,拉着光绪的手,慈祥地叮咛道:“过去我对你太严厉了,其实我是希望朝廷、政权不要败在我娘儿俩手里。我到颐和园养老了,今后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这段戏拍摄时,吕中把慈禧作为女人、母亲柔肠百转的一面演绎得丝丝入扣,母子之情显得自然、真实,扮演光绪的演员也情不自禁地热泪盈眶。
慈禧是个恪守传统道德的女性,她内心想当皇帝,但行动上仍是母后,垂廉听政三次,在权力的顶峰位置上47年。在权力和亲情的关系上,她运用高度的智慧努力把握好一个度。当光绪的变法,康梁的改革,触动到清廷统治的根本时,她展现了毫不留情、大刀阔斧的另一面。剧中,吕中扮演的慈禧,声泪俱下地斥责光绪,“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你拉扯大,不知道你为什么那么恨我?”继而她心狠手辣,在众大臣的支持下,亲自下令,采取种种手段,残忍地扼杀了轰轰烈烈的百日维新。
袁世凯的才干和野心
以往人们从银幕、荧屏上看到的袁世凯,大都是一个大腹便便、政治上野心勃勃的窃国大盗形象。《走向共和》的主创人员没有带主观色彩去任意臧否这个人物。实际上,袁世凯在政治上的蜕变是有一个过程的。早年,他是一个有政治抱负的人物,剧中他出场时年仅37岁,他担任驻朝鲜使节被撤职查办,落难之余投奔李鸿章。他赞成维新,参加强学会,支持光绪的新政,是当时政坛的重要人物。他清楚地知道只有训练一支完全不同于湘军、淮军的新式陆军,并把这支军队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才有充分的发言权。他和孙中山的根本区别在于,孙中山完全是出于公心,为民族,求解放,一生奔波;他则是对自己有利的事才去干,客观上也做了一定的好事,但最后野心膨胀,成为一个遗臭万年的人。
挑选演员时,张黎力求打破观众既定的思维定势,最后看中了外形帅气的孙淳。孙淳这些年扮演的大多是都市型的、有文化的中年男性形象,一听说让他扮演袁世凯,他自己都不敢相信。导演告诉他,据史料记载,袁世凯生就一双美目,孙淳恰好符合这个条件,况且他并不是天生肥胖,发福是渐变的。
孙淳接到剧本后,就全身心地投入案头准备之中。他一头扎到了历史资料图书中,剧本赋予这个人物的宽广表演天地让这位步入中年,急需拓宽戏路的演员兴奋不已。孙淳为了从外形上接近袁世凯,138斤的标准体重不惜“增肥”,足足胖了30多斤。
戊戌变法失败的过程中,袁世凯的告密是重要的一笔。《走向共和》中,没有简单化地处理这件事,而是从历史的角度,客观地再现了惊心动魄的这一幕。孙淳扮演的袁世凯,运用复杂多变的眼神,外化的肢体动作,把人物当时内心激烈的思想斗争,层次分明地表现出来。当时朝廷帝党和后党的力量十分悬殊,袁世凯是忠于光绪的,但他清楚地知道光绪变法的力量太微弱,而以慈禧为代表的保守势力十分强大,在政治利益的格局中,他权衡再三,最终选择了慈禧。在这部戏里,孙淳的表演获得了专家们的高度评价,认为他塑造了一个很有艺术魅力的袁世凯。
来源:上海文汇报 作者:包明廉